[发明专利]一种专用于加工汽车内饰件的高精度塑胶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318250.9 | 申请日: | 2019-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0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范建祥;林红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瑞众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39/30 | 分类号: | B29C39/30;B29C39/38;B29C39/36;B29L31/58 | 
| 代理公司: | 福州盈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6 | 代理人: | 余宏鹏 | 
| 地址: | 350119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专用 加工 汽车 内饰件 高精度 塑胶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专用于加工汽车内饰件的高精度塑胶模具,涉及高精度塑胶模具领域,针对现有高精度塑胶模具冷却慢,效率低,需切割工序繁琐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主箱、上模板、下模具、切刀箱,所述上模板与下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一铰链,所述切刀箱的下表面设置有切刀,所述切刀箱内设置有转杆,且转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下模具内设有模具槽,所述主箱的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设置有滑槽,且其的下表面设置有槽体,且其内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且二者的上端均通过第二铰链与顶板下表面活动连接。本装置具有便于下料,冷区高效,且工序简单切割精确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 涉及高精度塑胶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专用于加工汽车内饰件的高精度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模具在使用时,将熔融的塑料溶液通过浇灌口灌入到模具型腔中,浇注完成后,待型腔中的塑料凝固冷却,由顶出机构顶出,然后再次浇灌成型,因此需要每次在冷却出模后才能进行下一次的浇注。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发明了多个模腔的模具,会在模具中设置多个浇注腔,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整个模具的内部体积,复杂了内部结构,且冷却速度较慢。
且在浇注结束后由于时多个模腔的模具,所以会使得塑料胚中可以还有连接,还要进行切割,这样工复杂,且效率低效。因此提出一种专用于加工汽车内饰件的高精度塑胶模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专用于加工汽车内饰件的高精度塑胶模具,解决了现有高精度塑胶模具冷却慢,效率低,需切割工序繁琐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 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专用于加工汽车内饰件的高精度塑胶模具,包括主箱、上模板、下模具、切刀箱,所述上模板与下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一铰链,所述切刀箱的下表面设置有切刀,所述切刀箱内设置有转杆,且转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主箱的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设置有滑槽,所述下模具内设有模具槽,且其下表面设置有槽体,槽体内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且二者的上端均通过第二铰链与顶板下表面活动连接,下端均通过第三铰链连接在同一连接板上,多个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均连接在凹形连接框上,且凹形连接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
优选的,所述上模板内设置有水冷管与水泵连接,且其内的水冷管呈S型排列。
优选的,所述上模板与下模具之间通过第一铰链活动连接,且上模板为双开门式设计。
优选的,所述切刀箱内设置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且与转杆中间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杆的左右两端延伸在切刀箱的左右两端的外侧,且延伸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与滑槽内设置的齿条啮合连接。
优选的,同一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三铰链与连接板的两端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的中心均通过第二铰链与凹形连接框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液压杆的顶端的顶杆的末端与凹形连接框的下表面中心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切刀箱内设置转杆,在转杆的中心固定连接有与电机输出端啮合连接的齿轮,且转杆的两端延伸在切刀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且主箱上的滑槽内的齿条啮合连接,在切刀箱上下移动时,带动切刀与下模具的上端接触,并对其上的塑料胚进行切割,使得切刀箱可以上下的移动进行切割。
2、上模板上设置有水冷管,使得当下模具的模具槽内有材料时,可以通过向水冷管内加水对上模板进行快速的冷却,使得模具槽内的塑料胚不会粘结在上模板的表面,使其便于打开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瑞众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福州瑞众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82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