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漏电变色显示器边框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16785.2 | 申请日: | 2019-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8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中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富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陈文瑜 |
地址: | 3627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电 变色 显示器 边框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边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变色显示器边框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本体、漏电变色元件和热敏变色涂层,边框本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螺纹通孔,漏电变色元件包括元件壳体,元件壳体内部设有内通孔,所述内通孔从螺帽一端往另一端沿着轴向依次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漏电变色层、离子导体层、离子存储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电阻端头。当显示器内部发生漏电现象并传导至边框时,漏电变色层的两端得到正电压,变色导体从无色变为蓝黑色,以起到漏电提醒的作用;热敏变色涂层涂覆于边框本体外壁的局部区域能够随着边框温度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采用特殊的配方和制造工艺制造漏电变色显示器,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边框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漏电变色显示器边框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器是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包括电视显示器、电脑显示器、广告显示器等,而显示器边框覆盖的材质通常为铝合金或其他金属材质;显示器使用过程中,随着设备老化和故障,可能出现漏电的现象,显示器漏电分为静电和强电,静电虽然有触电感,但是对人体伤害不大,只要通过消磁处理或抹布擦拭即可去除静电,但是发生强电泄漏为较为危险的现象,一旦发生触电,对人体可能造成较大的危害,现有的显示器不具备漏电提醒的功能;此外,现有显示器边框技术中公开了一些可变色边框,如申请公布号CN 103135310 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供一种具有可变色边框的触控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填充层、一遮光层、以及一触控元件层,其中,第一基板具有一框胶以定义出一第一区以及一第二区,而第二区环绕第一区;填充层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区上;遮光层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二区上,遮光层包含一透明导电层、一双稳态显示介质层、以及一导电层,其中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一基板上,双稳态显示介质层位于透明导电层上,而导电层位于该双稳态显示介质层上;触控元件层位于填充层与遮光层上方;该发明虽然公开了可变色边框的技术,但是该方案是基于可控电路进行人工主动调控的边框变色,并非应用于漏电场景下被动的变色技术。因此,研发一种具有漏电提醒功能的显示器边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有鉴于此,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漏电变色显示器边框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漏电变色显示器边框,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本体、漏电变色元件和热敏变色涂层,所述边框本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螺纹通孔,所述漏电变色元件包括元件壳体,所述元件壳体外部设有与螺纹通孔配合的外螺纹,漏电变色元件通过螺纹安装于螺纹通孔内,所述元件壳体一端设有螺帽,元件壳体内部设有内通孔,所述内通孔从螺帽一端往另一端沿着轴向依次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漏电变色层、离子导体层、离子存储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电阻端头,所述电阻端头接地线,所述热敏变色涂层涂覆于边框本体外壁的局部区域,所述边框本体和元件壳体为导电金属材质。
优选的,所述边框本体的螺纹通孔靠近边框外壁的一端设有与元件壳体的螺帽外径配合的第一沉头孔,所述内通孔末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电阻端头包括绝缘端头外壳和设置于绝缘端头外壳内部的电阻,所述绝缘端头外壳的外壁设有与内通孔末端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电阻与第二透明导电层抵接,所述漏电变色层、离子导体层、离子存储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外壁被一绝缘层所包覆。
优选的,所述内通孔靠近螺帽的一端形成直径大于内通孔的第二沉头孔,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与第二沉头孔配合的安装部和与内通孔配合的连接部,所述绝缘层包覆于连接部外壁。
优选的,所述螺帽在第二沉头孔外周沿着环形设有多个用于旋紧元件壳体的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材质为ITO玻璃,所述漏电变色层的材料为NiO薄膜;所述离子导电层为电解液。
优选的,所述热敏变色涂层的热敏变色物质为热敏微胶囊,热敏微胶囊的芯材为热敏黑ODB-1、双酚AF和二苯甲酮的复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富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富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67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