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316649.3 | 申请日: | 2019-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4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菡凝;李岩;金婧;郑毅;王启星;刘光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H04L5/00;H04W72/04;H04W72/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刘伟 |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上行 控制 信道 传输 方法 终端 基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该方法包括:在向至少两个基站进行HARQ ACK反馈时,若至少两个基站所发送DCI中指示的PUCCH的传输资源存在冲突,则通过目标传输时隙进行第一基站的PUCCH传输;确定在目标传输时隙之后,用于第二基站PUCCH传输的预设传输时隙;根据所确定的预设传输时隙,进行第二基站的承载当前待传输HARQ ACK的PUCCH传输;其中第一基站在至少两个基站中具有最高优先级。采用该方法,优先进行优先级最高的第一基站的PUCCH传输,对于优先级较低的第二基站,采用延迟传输PUCCH的方式,以避让产生冲突的传输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
背景技术
多点传输技术是通过移动网络中多个节点协同传输。由于蜂窝网络中基站的边缘部分存在干扰和覆盖质量较低的问题,导致终端在小区边缘的频谱效率和系统吞吐量较差,限制了系统性能。而多点传输技术利用多小区共同协作,可以提升边缘用户的频谱效率和系统吞吐量。
在低频时,多点传输技术能够更好的克服小区间的干扰,提升边缘用户的传输效率。在高频时,多点传输技术在改善边缘用户的速率体验,增强边缘覆盖,为边缘用户提供和中心用户一致的体验。
其中,下行的多点传输技术包括非相关联合传输(Non Coherent JointTransmission),用户接受来自多个基站传输来的不同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数据信息,其中一种方式中,每一传输基站可以分别为用户发送单独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独立传输不同的数据流。其中,在用户与不同基站分别建立初始连接之后,将信道信息(包括流数RI等)分别反馈至不同基站,独立进行调度和数据传输,各使用一个码字传输单流或多流数据。
上述传输技术中,对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 Acknowledgement,HARQ ACK)反馈,用户将反馈信息承载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上反馈给基站。PUCCH的资源是由基站给用户发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时在DCI中相应域指示。
对于非理想回传non-ideal backhaul的非相干传输,目前在支持多点传输时,PUCCH的时域资源分配可能会出现资源冲突的情况。当两个或多于两个的基站分别通过DCI为用户指示的PUCCH的时域资源出现重叠时,用户无法在同一个时域资源上传输两个PUCCH。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多点传输技术中,当两个或多于两个的基站分别通过DCI为用户指示的PUCCH的时域资源出现重叠时,用户无法在同一个时域资源上传输两个PUCCH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在向至少两个基站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 ACK反馈时,若至少两个基站所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指示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传输资源存在冲突,则通过第一基站的DCI指示的目标传输时隙进行第一基站的PUCCH传输;
确定在所述目标传输时隙之后,用于第二基站PUCCH传输的预设传输时隙;
根据所确定的预设传输时隙,进行所述第二基站的承载当前待传输HARQ ACK的PUCCH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分别为所述至少两个基站中的其中一基站,且所述第一基站在所述至少两个基站中具有最高优先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66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