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SB充电设备接入检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16333.4 | 申请日: | 2019-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7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聂振超;梁源超;潘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智融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165 | 分类号: | G01R19/165;G01R31/6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龙哺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usb 充电 设备 接入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USB充电设备接入检测系统和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开始检测,USB端口悬空;步骤2、将USB引脚电压上拉至第一参考电压V1以上;步骤3、持续将USB引脚电压与第二参考电压V2比较,直至检测到USB引脚电压低于第二参考电压V2;步骤4、停止上拉USB引脚电压,在设定时间内将USB引脚电压和第三参考电压V3比较,若USB引脚电压低于第三参考电压V3,则认为有充电设备接入,开始充电动作;若USB引脚电压高于第三参考电压V3,则认为是人体接触并返回步骤2。本发明能判断是人体接触导致的接入检测误触发还是真正有充电设备接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USB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USB充电设备接入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对便携式电子产品充电的设备(下面称为供电设备)主要分为两类:需要外接电源的充电器和自带电池的移动电源。对于充电器而言,用户的使用习惯,一般是直接拔走充电的电子产品,而将充电器停留在电源插座或者车载电源上,此时适配器往往需要进入待机状态以降低功耗。当充电器进入待机状态后,如何识别充电设备的接入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用到充电设备接入检测技术来检测充电设备的接入。
如果充电器是一个多输出口充电器,当只有一个充电设备接入充电时,充电器可以提供最大输出功率,并提供快速充电功能。而如果同时有多个输出口打开,但只有一个输出口在对充电设备供电,则充电器无法向这个充电设备提供最大的输出功率,且由于担心高压快速充电技术输出的高电压会打坏即将接入的普通低压充电设备,所以多口打开时不能申请快速充电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充电速度。因此在多口充电器上,暂时没有接入充电设备的输出口进入休眠或待机状态是很有必要的。而进入待机状态后,充电设备接入时需要唤醒充电,这也需要用到了充电设备接入检测技术。
而对于移动电源来说,由于自身携带的电池能量有限,所以更需要在未对充电设备供电时进入待机状态以节省功耗。同理,对于多输出口移动电源,跟多输出口充电器一样,也有功率分配问题和快速充电使能问题。从应用上看,充电设备接入检测技术对于供电设备来说,是必要的功能。
以往的充电设备接入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在USB引脚上建立弱上拉,当充电设备接入,USB引脚上的电压会被拉低,通过检测USB引脚电压被拉低时的电压变化,识别设备的接入,并对充电策略做出相应的控制。这些用于检测充电设备接入的USB引脚,通常包括VBUS、DP、DM、CC1和CC2等。
但是,在许多充电的应用场合下,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只插拔手机或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而不插拔线缆和充电器,使得USB线缆一直连接着充电器。线缆的USB端口通常都是部分或全部裸露在绝缘胶层之外,尤其是以苹果公司所推出的Lightning线缆端口,所有USB引脚都完全裸露出来。在使用这些充放电设备时,人的身体很容易就会触碰到USB端口。而由于人体阻抗较低,所以接触时很容易就会在USB引脚与GND之间形成低阻抗通路,拉低USB引脚的电压,导致供电设备误认为有充电设备接入并进行后续相应的操作。因此,寻找一种方法来区分人体接触和充电设备接入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USB充电设备接入检测系统和方法,能够区分人体接触和充电设备接入。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USB充电设备接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开始检测,USB端口悬空;步骤2、将USB引脚电压上拉至第一参考电压V1以上;步骤3、持续将USB引脚电压与第二参考电压V2比较,直至检测到USB引脚电压低于第二参考电压V2;步骤4、停止上拉USB引脚电压,在设定时间内将USB引脚电压和第三参考电压V3比较,若USB引脚电压低于第三参考电压V3,则认为有充电设备接入,开始充电动作;若USB引脚电压高于第三参考电压V3,则认为是人体接触并返回步骤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智融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智融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63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