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3D融合图像内窥镜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315246.7 | 申请日: | 2019-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1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 发明(设计)人: | 史成勇;张红鑫;王泰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06;A61B1/07;A61B34/20;A61B90/00 |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王莹 |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见 光和 红外 荧光 融合 图像 内窥镜 系统 | ||
1.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3D融合图像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见光近红外激发光源(1)、双目内窥成像系统(2)、分束镜(3)、可见光成像子系统(4)、近红外荧光成像子系统(5)、图像处理融合模块(6)和3D图像显示系统(7);
所述可见光近红外激发光源(1)为双目内窥成像系统(2)同时提供可见光照明和近红外荧光激发光照明;
所述双目内窥成像系统(2)采集具有水平视差的双目图像;
所述分束镜(3)将双目图像分成两束,一束进入可见光成像子系统(4),另一束进入近红外荧光成像子系统(5);
所述可见光成像子系统(4)把经分束镜(3)入射的双目图像中的可见光信息采样为数字图像并传输至图像处理融合模块(6);
所述近红外荧光成像子系统(5)把经分束镜(3)入射的双目图像中的近红外荧光信息采样为数字图像并传输至图像处理融合模块(6);
所述图像处理融合模块(6)将可见光成像子系统(4)输出的数字图像和近红外荧光成像子系统(5)输出的数字图像分别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可见光成像子系统(4)输出的数字图像和近红外荧光成像子系统(5)输出的数字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得到的3D融合图像,并对得到的3D融合图像进行3D编码后传输至3D图像显示系统(7);
所述3D图像显示系统(7)将接收的3D编码显示为3D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3D融合图像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近红外激发光源(1)为集成了可见光冷光源和近红外荧光激发光源的光源,可见光冷光源的工作波段为400-700nm,近红外荧光激发光源为785nm激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3D融合图像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目内窥成像系统(2)的工作波段为400-10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3D融合图像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目内窥成像系统(2)包括镜体外管(2-1)、第二光纤(2-2)、镜体内管(2-3)、第一固定件(2-4)和单管内窥镜(2-5);第一固定件(2-4)为圆柱体,第一固定件(2-4)上设有两个轴向通孔,在第一固定件(2-4)的径向横截面上,两个轴向通孔相对于径向横截面的圆心中心对称;镜体内管(2-3)和镜体外管(2-1)从内至外依次套装在第一固定件(2-4)外,且三者同轴设置,镜体内管(2-3)的内壁固定在第一固定件(2-4)的外壁上;第二光纤(2-2)为多根,固定在镜体内管(2-3)的外壁和镜体外管(2-1)的内壁之间,且第二光纤(2-2)的长度方向沿第一固定件(2-4)轴向设置;单管内窥镜(2-5)为两个,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件(2-4)的两个轴向通孔内,单管内窥镜(2-5)的工作波段为400-1000nm;镜体外管(2-1)、第二光纤(2-2)、镜体内管(2-3)、第一固定件(2-4)和单管内窥镜(2-5)的后端水平对齐,前端位于同一个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3D融合图像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该3D共成像内窥镜系统还包括第一光纤(9),镜体外管(2-1)的后部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连接通孔,第一光纤(9)的一端连接可见光近红外激发光源(1),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通孔,与第二光纤(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3D融合图像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该3D共成像内窥镜系统还包括第二固定件(8),第二固定件(8)为筒状结构,套装并固定在双目内窥成像系统(2)后部的外壁外,第二固定件(8)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配合的第二连接孔,第一光纤(9)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在第二连接孔和第一连接通孔,与第二光纤(2-2)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524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尿素水溶液分解混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无抗生物饲料规模化生产的发酵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