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热冲压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的中强7xxx系铝合金板材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1001.9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5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吴浩;刘成;黄鸣东;郑志凯;周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10 | 分类号: | C22C21/10;C22F1/053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李子健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冲压 成形 淬火 一体化 工艺 xxx 铝合金 板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专用的中强7xxx系铝合金板材,所述7xxx系铝合金板材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配比为Zn 5.1~6.7%,Mg 1.9~2.9%,Cu 1.2~2.6%,Fe 0~0.5%,Si 0~0.4%,Cr 0~0.1%,Zr 0~0.08%,Mn 0~0.25%,其中Cr、Mn、Zr等其它控制晶粒尺寸的微量元素总含量≤0.25%,余量为Al。基于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特点,所述合金板材具备短时固溶性、低淬火敏感性和优异时效硬化等特性。合金板材能短时快速完成固溶处理,再经水冷或模冷或空冷后进行人工峰时效或烤漆处理后,最终板材的屈服强度>400MPa、抗拉强度>450MPa、延伸率>6.5%。本发明的7xxx铝合金板材专用于热冲压模内淬火工艺的450MPa级中强7xxx系铝制结构件的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到一种7xxx铝合金板材,尤其涉及到一种适用于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的中强7xxx系铝合金板材,属于有色金属铝合金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汽车业迅速发展,汽车轻量化需求收到能源环境等影响也十分迫切。汽车车身重量占汽车总重量的40%左右,汽车车身轻量化对于整车轻量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车身轻量化已经成为目前汽车制造技术的前沿与热点。目前,常用于车身的铝合金汽车板主要是5xxx和6xxx系铝合金,但其强度较低。而高强度2xxx和7xxx系铝合金的室温成形性能较低,限制了其在车身中的广泛应用。但在较高的温度范围内(200℃到500℃之间),温度的升高使高强铝合金板材的成形性提高,有利于零件的成形。
传统的热成形工艺为了保证板材的成形性和零件强度,都是将板材坯料加热至所需温度后,转移至模具中进行热成形,随后再对成形零件进行常规的固溶时效强化处理,已获得最终性能的零件,这种工艺工序繁琐,周期较长,后续零件热处理后尺寸精度难以保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最新一种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是针对铝合金的热处理和热成形相结合的复合工艺技术,将成形过程和热处理过程相结合,依靠同一套模具实现“成形”和“控性”。该工艺在保证材料强度的同时,提高材料成形过程中的塑性。将完全固溶后的铝合金板材快速转移到水冷模具上,然后快速合模成形,成形完成后保持合模以完成零件模内淬火,最后进行时效处理以提高其强度。该工艺是高强铝合金板材热成形中最具前景的新工艺,能够解决铝合金材料成形塑性差、回弹大,热处理时形状畸变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虽然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技术进行商业化应用,但目前主要应用报道主要集中在高强钢、5xxx和6xxx系铝合金,如 AA5754、AA6016、AA6111等,通过铝合金热冲压工艺提升原有板材的成形性,以生产形状更为复杂的零件,但目前常用于车身的5xxx 和6xxx铝合金零部件强度都小于300MPa,无法满足于车身结构件高强度的性能需求。而对于力学性能更好的2xxx、7xxx系高强铝合金,由于其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较少在车身中使用,因此高强铝合金的热冲压研究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由于该工艺流程对2xxx 和7xxx系高强铝合金的材料属性要求很高,要求合金板材具备短时固溶性、低淬火敏感性、良好热成形和时效硬化等特性。目前,适用于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属性的2xxx和7xxx系高强铝合金材料在国内外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开发了一种适用于热成形 -淬火一体化工艺的450MPa以上的中强7xxx系铝合金板材。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的中强7xxx 系铝合金板材,其合金成分为(重量百分比):Zn 5.1~6.7%,Mg 1.9~2.9%,Cu 1.2~2.6%,Fe 0~0.5%,Si 0~0.4%以及Cr 0~0.1%或Zr 0~0.08%或Mn 0~0.25%,Cr、Mn和Zr等其它控制晶粒尺寸的微量元素,可单独或两种或多种同时存在,但总含量≤0.25%,余量为A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10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