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逃逸网格采样设备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00906.4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3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宜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宜立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27/00;G01F1/00;G01N1/24;G01N1/26 |
代理公司: | 33289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姚宇吉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吸收系统 采样系统 检测系统 气路检测 液路 检测 采样设备 氨逃逸 测样液 吸收液 网格 连通 流量计 分析装置 吸收气体 均和 脱氨 脱去 采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氨逃逸网格采样设备及检测方法。氨逃逸网格采样设备包括采样系统、氨吸收系统、气路检测系统及液路检测系统。采样系统用于采集需要检测的气体,氨吸收系统和采样系统连通,氨吸收系统盛有用于脱去气体中的氨的吸收液,吸收液吸收气体中的氨后转为待测样液;气路检测系统包括用于检测脱氨后的气体的流量的流量计;及液路检测系统包括用于检测待测样液中的氨浓度值的氨分析装置;其中,气路检测系统和液路检测系统均和氨吸收系统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氨逃逸网格采样设备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气体中NOX脱除技术主要有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以液氨、尿素或氨水作为还原剂,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催化剂,核心化学反应为还原剂与气体中的NOX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2和H2O,两者的共性问题为气体脱硝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逃逸氨,逃逸氨与气体中的SO3反应生成硫酸氢氨,影响下游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富集在粉煤灰中的氨会影响粉煤灰的品质,还有可能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因此,在采用上述脱硝技术时,合理控制氨耗量和密切监视氨逃逸浓度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气体检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用于脱硝系统氨逃逸检测的方法主要分为离线测量和在线监测两类,离线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离子色谱分析法,在线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抽取法、激光法和稀释法。但是氨逃逸检测现场环境恶劣,受粉尘、湿度、振动等条件的制约,在线监测数据偏差较大,测试结果仅能作为相对变化趋势的参考,而实际的氨逃逸浓度检测往往依赖于手工离线测量。我国国家标准推荐的气体中氨逃逸检测方法为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在线检测方法优点为检测数据实时性好、数据精度高,缺点为准确性差、不能在线标定、工作条件要求高;离线检测方法优点为检测数据准确性好、数据可靠,缺点是实时性差、存在人为误差、样品采集难度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检测准备可靠的氨逃逸网格采样设备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氨逃逸网格采样设备,包括采样系统、氨吸收系统、气路检测系统及液路检测系统。网格布置的采样系统用于采集需要检测的气体,氨吸收系统和采样系统连通,氨吸收系统盛有用于脱去气体中的氨的吸收液,吸收液吸收气体中的氨后转为待测样液;气路检测系统包括用于检测脱氨后的气体的流量的流量计;及液路检测系统包括用于检测待测样液中的氨浓度值的氨分析装置;其中,气路检测系统和液路检测系统均和氨吸收系统连通。
可选的,氨吸收系统包括氨吸收器和吸收液供应装置,氨吸收器盛有用于脱去气体中的氨的吸收液并且氨吸收器和采样系统连通,吸收液吸收气体中的氨后转为待测样液,吸收液供应装置和氨吸收器连通用于为氨吸收器补充吸收液。
可选的,采样系统、气路检测系统及氨吸收器均有多个,气路检测系统和氨吸收器的个数根据采样系统的个数确定,所有氨吸收器和氨分析装置之间设有切换阀用于控制其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氨吸收器和氨分析装置连通。
可选的,气路检测系统还包括干燥器和抽气装置,干燥器分别和氨吸收系统、流量计连通,抽气装置用于为气路检测系统提供气体流通的动力。
可选的,氨分析装置包括样液池、pH调节系统、及氨气敏电极,样液池和氨吸收系统连通,氨气敏电极设于样液池内用于检测待测样液的氨浓度值,供液系统包括pH计和供液装置,供液装置和样液池连通用于调节待测样液的pH值,pH计设于样液池内用于检测待测样液的pH值。
可选的,氨逃逸网格采样设备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别和气路检测系统、液路检测系统电性连接用于利用气体的流量、待测样液中的氨浓度值计算检测的气体的氨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宜立,未经李宜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09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