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流器耐磨内衬的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99629.X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3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霄鹏;邓亚明;丛龙斐;陈同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尚品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04 | 分类号: | B04C5/04;B04C5/085;B04C5/103;B04C5/14;B04C5/00 |
代理公司: | 威海恒誉润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0 | 代理人: | 吕志彬 |
地址: |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火炬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流器 耐磨 内衬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流器耐磨内衬的加工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旋流器内壁耐磨性差的技术问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表面处理,如果设备表面有化学污染物,如油、脂、盐等,需要进行化学处理;再进行喷砂处理,清除铁锈、轧屑等杂质,最后用酒精清刷干净,晾干;步骤2.调配,称量碳化硅耐磨涂料重量比4:1的A组分和B组分产品,置于干净的容器内,搅拌至混合均匀;步骤3.刷涂,用干净的抹刀蘸取适量耐磨料,均匀涂抹于待处理表面,反复涂抹至所要求的尺寸和厚度;步骤4.固化,将涂抹后的零件至于干净通风的地方固化。本发明广泛应用于旋流器内衬加工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流器内衬的加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旋流器耐磨内衬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旋流器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分级设备,常用离心沉降原理。当待分离的两相混合液以一定压力从旋流器周边切向进入旋流器内后,产生强烈的三维椭圆型强旋转剪切湍流运动。由于粗颗粒与细颗粒之间存在粒度差,其受到离心力、向心浮力、流体曳力等大小不同,受离心沉降作用,大部分粗颗粒经旋流器底流口排出,而大部分细颗粒由溢流管排出,从而达到分离分级目的。
由于旋流器内壁受到矿浆的冲刷,会导致其内壁磨损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在旋流器内壁设置钢衬板,这样在钢衬板磨损时更换完好的钢衬板即可;但是即使采用钢衬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会产生严重的磨损,需要回炉重铸,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旋流器内壁耐磨性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旋流器耐磨内衬的加工方法。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表面处理,如果设备表面有化学污染物,如油、脂、盐等,需要进行化学处理;再进行喷砂处理,清除铁锈、轧屑等杂质,最后用酒精清刷干净,晾干;
步骤2.调配,称量碳化硅耐磨涂料重量比4:1的A组分和B组分产品,置于干净的容器内,搅拌至混合均匀;
步骤3.刷涂,用干净的抹刀蘸取适量耐磨料,均匀涂抹于待处理表面,反复涂抹至所要求的尺寸和厚度;
步骤4.固化,将涂抹后的零件至于干净通风的地方固化;
步骤5.固化后的零件如果因为涂抹耐磨料造成外表面或法兰连接面不平整,须用磨光机轻轻打磨。
优选地,步骤1中的化学处理指,盐和酸碱用60-70℃热水清洗,油脂用溶剂或水性脱水剂清洗。
优选地,步骤2,为防止在涂刷过程中耐磨料固化,先按一次用量调配,在本次刷涂快用完时再进行调配。
优选地,步骤5,打磨不要用力过大,并尽量用水冷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旋流器涂刷耐磨碳化硅复合陶瓷耐磨涂料为内衬,操作简单,具有优异的耐酸、碱、油腐蚀性能,耐酸性能力,能在盐酸任意浓度,硫酸浓度小于75%,硝酸等强氧化性酸浓度小于5%,氯离子浓度大于100000ppm等工况条件下使用。可以在-30℃~120℃之间正常使用。同时,与各种底材均有良好的粘结力,与钢铁的粘接抗拉强度≥30MPa,抗剪强度≥15MPa。该产品能抗高速流体及固体颗粒的冲击,耐磨性好,应用于高温、强碱、强酸等恶劣工况,保护设备免受介质冲刷磨损和其它腐侵蚀等恶劣工况情况下的磨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旋流器耐磨内衬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表面处理,如果设备表面有化学污染物,如油、脂、盐等,需要进行化学处理(盐和酸碱用60-70℃热水清洗,油脂用溶剂或水性脱水剂清洗);再进行喷砂处理,清除铁锈、轧屑等杂质,最后用酒精清刷干净,晾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尚品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尚品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96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具车控制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