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94248.2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3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周旻娴;王国欣;孙旻;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T17/05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季辰玲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平台 结构 地层 数字 孪生 建模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施工初期,通过地质勘察数据和设计方案,在GIM建模平台上建立初步的地质地层模型,在BIM建模平台上建立初步的岩土工程结构模型,对所建模型设置监测点;
将初步建立的所述地质地层模型和所述岩土工程结构模型进行模型整合,得到整合后的GIM+BIM模型,并上传网络平台;
现场布置监测系统,与模型监测点一一对应,建立监测数据库,与所述网络平台挂接;
正式施工中,通过开挖前的超前地质预报修正整合后的所述GIM+BIM模型;
在隧道开挖揭露地层之后,进一步确定环绕隧道的实际地层情况,再次修正所述GIM+BIM模型,并预判下一开挖段地层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初步建立的所述地质地层模型和所述岩土工程结构模型进行模型整合的步骤包括:
将不同格式的所述地质地层模型和所述岩土工程结构模型,由高阶模型格式转向一三维几何平台可兼容的基础模型格式;
在所述三维几何平台上对所述地质地层模型和所述岩土工程结构模型进行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整合后模型由基础模型格式转回高阶模型格式,得到整合后的GIM+BIM模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型整合的过程中,保留地层曲线和结构面的几何独立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地层模型包括项目整体沿线地层和拟建地下结构与地质地层的切割关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土工程结构模型为隧道结构模型。
7.一种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GIM建模平台,用于通过隧道监测数据建立地质地层模型,并设置模型监测点;
BIM建模平台,用于通过隧道结构设计建立岩土工程结构模型,并设置模型监测点;
监测数据库,包括布置在现场的监测系统与所述模型监测点的对应关系;
网络平台,用于对所述地质地层模型、所述岩土工程结构模型和所述监测数据库进行整合,得到整合后的GIM+BIM模型,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对所述GIM+BIM模型进行修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多平台结构地层数字孪生建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平台还用于在所述GIM+BIM模型中展示实时监测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424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