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87174.X | 申请日: | 2019-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5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弋凌;刘伟;张广煜;安文吉;李颖;张晓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郭雨桐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装置 终端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折叠装置包括折叠本体,折叠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中间弯折部以及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所述第二折叠部能够基于所述中间弯折部相对转动;所述第一折叠部设置有第一无线通信芯片,所述第二折叠部设置有第二无线通信芯片,所述第一折叠部和所述第二折叠部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和第二无线通信芯片进行无线通信。本折叠装置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用于内部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在折叠本体进行频繁弯折作业时,无线通信的方式降低了通信载体的损耗,保证了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之间始终具有稳定的传输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屏技术在无线终端设备的应用,可折叠技术成为终端设备的重要开发方向。现有技术中,可折叠终端通常包括柔性屏以及设于柔性屏上的电控结构,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中间弯折部以及第二折叠部,电控结构可以为多个分别设于第一折叠部及第二折叠部的电路主板,而第一折叠部的上的电控结构与第二折叠部的电控结构之间一般通过柔性电路板和射频信号线等实体走线实现信号传输。随着柔性屏弯折次数的增加,实体走线会产生一定的损耗,造成机械强度的下降,从而影响电路主板间的传输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实体走线易产生损耗,造成机械强度的下降,从而影响电路主板间的传输性能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折叠装置,包括:
折叠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中间弯折部以及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所述第二折叠部能够基于所述中间弯折部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折叠部设置有第一无线通信芯片,所述第二折叠部设置有第二无线通信芯片,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进行无线通信。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折叠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无线通信芯片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使得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能够通过第一无线通信芯片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进行无线通信,即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用于内部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在折叠本体进行频繁弯折作业时,无线通信的方式降低了通信载体的损耗,保证了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之间的传输性能。同时,传输信号的增加不会占用转动空间,在信号传输效率上提高了速率和容量,且具备可扩展性,能够容纳逐渐增加的总线信号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板、转轴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并支撑所述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并支撑所述第二折叠部,所述转轴与所述中间弯折部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用户触摸柔性屏时,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能够保证折叠本体或其他载体机构的平整度,避免折叠本体出现塌陷,同时,也能够避免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发生弯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电连接有第一电控结构以及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一电控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并与所述第一折叠部电连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控结构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电连接有第二电控结构以及第二辐射体,所述第二电控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折叠部并与所述第二折叠部电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用于将所述第二电控结构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辐射体,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通过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进行无线通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便在折叠装置内部建立了无线通信链路,从而取代用于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以高速率传输高频信号,实现第一电控结构与第二电控结构之间总线信号和/或射频信号的无线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71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型碳素螺旋管
- 下一篇:电致调光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