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级建筑雨水回收处理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82279.6 | 申请日: | 2019-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4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林锦伟;李翠;辛旭;黎思杭;原昕南;黄亚欣;翁斌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0;E03F5/14;C02F9/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吴文滨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级 建筑 雨水 回收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级建筑雨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一级滤网过滤单元、二级离心过滤单元、三级物理吸附过滤单元及四级化学处理单元,一级滤网过滤单元的顶部设有第一泄洪单元,底部设有第二泄洪单元,第一泄洪单元与第二泄洪单元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自适应功能,能够适应在大暴雨环境下的排水需求,以及建筑用水的弹性适应,在排水用水的双边环境下能够达到需求平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雨水回收与水质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级建筑雨水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之一,将近400座城市缺水,而又近130座城市严重缺水。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初期的结构问题导致城市排水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泄洪压力大。因此,建设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达到更好的经济效应与节能效应,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排洪压力。
目前在雨水回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申请公布号:CN108775064A)设计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用于收集建筑雨水的建筑雨水收集机构、用于收集绿地雨水的绿地雨水收集机构、以及用于收集道路雨水的道路雨水收集机构,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雨水做出不同的处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回收利用,从而以更小的成本实现雨水回收利用的同时又不会产生新的污染。中国发明专利“绿色建筑雨水回收装置”(申请公布号:CN110485656A)设计了一套绿色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包括流水管,流水管竖直沿着建筑物的侧壁向下延伸,流水管的顶部与建筑物的房盖连通,流水管连通有多个支管,支管连通有开口朝上的承接槽,承接槽固定连接于建筑物的侧壁,承接槽与建筑物的侧壁紧密抵接,其具有对建筑物上雨水收集较为全面的效果。上述专利在雨水回收方面提供了可行思路,但仍未解决雨水回收过程中雨水收集系统的自适应性(即如何针对不同雨量状况进行雨水收集)以及水质改善(即收集到的雨水如何进行过滤等处理改善水质)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当前建筑雨水回收技术有限,一方面过于关注雨水的回收系统,而使得结构复杂,驱动成本高,并且适用条件单一,无法适应不同雨量的天气环境;另一方面雨水处理过程繁杂,需要倾入大量人工成本,经济效益低下,并且雨水处理过程效率低,无法满足城市建筑用水需求。
因此,设计一种适应性强且结构简单,运行节能的城市建筑雨水处理装置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多级建筑雨水回收处理装置,能够对建筑雨水进行回收与水质处理,不仅可以减缓城市排洪压力,还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级建筑雨水回收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一级滤网过滤单元、二级离心过滤单元、三级物理吸附过滤单元及四级化学处理单元,所述的一级滤网过滤单元的顶部设有第一泄洪单元,底部设有第二泄洪单元,所述的第一泄洪单元与第二泄洪单元相连通。建筑雨水依次经一级滤网过滤单元、二级离心过滤单元、三级物理吸附过滤单元及四级化学处理单元处理后,得到清洁水,并储存在外部蓄水池中,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当发生降雨量增大,甚至发生暴雨时,第一泄洪单元及第二泄洪单元能够实现建筑雨水的快速排泄。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级滤网过滤单元的底部与二级离心过滤单元的侧面之间设有第一连通管,所述的二级离心过滤单元的顶部中心处与三级物理吸附过滤单元的侧面底部之间设有第二连通管,所述的三级物理吸附过滤单元的侧面顶部与四级化学处理单元的侧面底部之间设有第三连通管,所述的四级化学处理单元的侧面顶部设有蓄水池连接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级滤网过滤单元包括由上而下依次相连的初步过滤网、雨水斗及导流管,该导流管的底部与第一连通管相连通,所述的第一泄洪单元与雨水斗相连通,所述的第二泄洪单元与导流管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22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