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虾稻共作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82000.4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68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吴安昌;张卫卫;程婷婷;王远;杨明明;杨双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辉隆生态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5/10 | 分类号: | C05G5/10;C05G5/30;C05G1/00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王琪 |
地址: | 33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虾稻共作 专用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虾稻共作专用肥,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包覆的三层球状结构,分别为无机养分层、有机养分层Ⅰ、有机养分层Ⅱ;上述虾稻共作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有机肥:按比例混合腐植酸钾、羊粪、鸡粪、蚯蚓粪、硅肥与腐熟剂然后喷水,发酵30天后风干粉碎;无机养分层制备:混合氯化钾、磷酸二氢铵、尿素和过氧化钙加入粘结剂Ⅰ造粒;有机养分层Ⅰ制备:将无机养分层颗粒加入有机肥、粘结剂Ⅰ造粒;有机养分层Ⅱ制备:将有机养分层Ⅰ颗粒加入有机肥、膨胀剂、粘结剂Ⅱ造粒;将有机养分层Ⅱ颗粒烘干,即得虾稻共作专用肥颗粒。该肥料肥效好,养分利用率高,水稻病虫害显著减少,龙虾体型大上市提前,且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虾稻共作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物流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饮食场景不断多元化、互联网的推动以及资本的不断流入,小龙虾热度不断攀升。最近几年,小龙虾的养殖市场异常的火爆,乃至整个水产养殖市场几乎达到了无人不谈小龙虾的地步,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喜欢吃小龙虾的人越来越多。
从养殖方式来看,主要分成池塘养殖、稻虾模式、混合养殖三种模式。池塘养殖主要将河蟹与小龙虾混合一起养殖,实现两种产品的共同获利,目前我国这种模式的养殖面积大约在200万亩左右。而稻虾模式是当前小龙虾养殖的主流方式,2017年养殖面积达到850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比重超过 70%,此模式一般亩产小龙虾100公斤,水稻500公斤,亩均产值4500元左右,亩均利润2000元左右。
按照我国现有稻田的15%测算,全国适合虾稻综合种养的水稻面积高达 6800万亩。从单纯的水稻种植到现有的虾稻种养模式,原有的农资生态正在逐步改写,在这种情况下,“稻虾肥”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鉴于水稻对于稻虾种养体系的重要性,水稻的栽培管理仍是稻虾田获得理想收益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选择和使用安全、高效的“稻虾肥”成为困扰稻虾种养户的一个难题。现有的虾稻专用肥多数关注点在水稻需求无机和有机养分而对龙虾不影响生长的技术点上,很少有虾稻专用肥即关注安全施用又关注促进龙虾生长发育加快上市的技术问题上。
由公知常识可知,在食物、pH等达到满足龙虾生长必须的条件情况下,水体的溶氧量、钙含量以及适宜的遮蔽环境对龙虾的退壳起到决定性作用。龙虾退壳周期缩短,上市时间提前,避免集中上市,提高经济收入是本专利所关注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虾稻共作专用肥,该肥料效果好,提高养分利用率,水稻不减产,病虫害显著减少,龙虾体型大,上市提前。
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虾稻共作专用肥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虾稻共作专用肥,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包覆的三层球状结构,分别为无机养分层、有机养分层Ⅰ、有机养分层Ⅱ;
所述的无机养分层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氯化钾6.5份、磷酸二氢铵9份、尿素30份、过氧化钙10份和粘结剂Ⅰ0.4份;
上述无机养分层中氯化钾的钾元素以氧化钾计含量为58.2%、氯元素含量为46.2%,磷酸二氢铵中氮元素含量为11%、磷元素以五氧化二磷计含量为 49%,尿素中氮元素含量为46.2%,粘结剂Ⅰ为聚乙烯吡咯烷酮;
所述的有机养分层Ⅰ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有机肥17份、粘结剂Ⅰ0.5 份;
所述的有机养分层Ⅱ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有机肥24.5份、粘结剂Ⅱ0.6 份、膨胀剂1.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辉隆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辉隆生态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20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令牌域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磺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