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81672.3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27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龙;徐侃;杨居翰;孙淼;王博;孟繁孔;于新刚;满广龙;陈灵;任校志;励精图治;藏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1/26;F25B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梁倩;廖辉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两相 流体 回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属于温控技术领域,包括:气源热泵模块、泵驱两相模块及两个换热器;两个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均设有两个换热通道,分别为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泵驱两相模块包括:氟泵、第二四通阀、第二调节阀及末端换热装置;所述气源热泵模块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连接,并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连接;气源热泵模块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与泵驱两相模块进行热交换;本发明采用气源热泵模块、泵驱两相模块相耦合的方式,解决了气源热泵模块冬季低压端过冷导致系统能效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温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
背景技术
按照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不同,空调系统通常分为全空气系统、水-空气系统、制冷剂-空气系统。
博物馆、美术馆、数据中心等场合对环境有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空调系统在不间断运行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空调输水管不能出现腐蚀穿孔、腐蚀开裂等现象,一旦有水喷溅,将会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安全性较高的场合,通常只能使用制冷剂-空气系统。
制冷剂-空气系统通常采用气源热泵,气源热泵制热量随着室外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通常情况下制热性能衰减超过30%,吸气压力过低导致压缩机易损坏,影响系统使用寿命。此外,由于管路里面有制冷剂和润滑油,管路长度有限,压缩机回油困难,因此系统机组通常比较小,只适应于小规模场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采用气源热泵模块、泵驱两相模块相耦合的方式,解决了气源热泵模块冬季低压端过冷导致系统能效低的问题;气源热泵模块和泵驱两相模块均采用无腐蚀的工质,具有较高在可靠性,且相比水系统,采用高效泵驱两相模块,具有明显的节能特点;此外,该装置大小不受管路长度限制,冷媒管路没润滑油,解决了冬天回油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包括:气源热泵模块、泵驱两相模块及两个换热器;
两个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均设有两个换热通道,分别为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所述泵驱两相模块包括:氟泵、第二四通阀、第二调节阀及末端换热装置;
所述气源热泵模块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连接,并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连接;气源热泵模块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与泵驱两相模块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四个口分别为a口、b口、c口和d口,第二四通阀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第一种工作模式为:a口与c口相通、b口与d口相通;第二种工作模式为:a口与b口相通、c口与d口相通;
第二四通阀的a口通过管路F与氟泵的出口连接,b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出口连接,c口通过管路D与末端换热装置的入口连接,d口通过管路E与氟泵的入口连接;末端换热装置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管路D相通,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之间的管路D上安装有第二调节阀;
其中,所述第一储液罐和第二储液罐内装有工质,工质采用制冷剂。
进一步的,所述气源热泵模块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风冷换热器、第一膨胀阀、第一储液罐及第二膨胀阀;
第一四通阀的四个口分别为a口、b口、c口和d口,第一四通阀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第一种工作模式为:a口与b口相通、c口与d口相通;第二种工作模式为:a口与c口相通、b口与d口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未经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16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水电阻组件
- 下一篇:一种实验用3D慢性脑电极调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