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转基因组培苗的温室栽培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79711.6 | 申请日: | 2019-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2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帅松;康健;董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13/00;A01C21/00;A01H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陈波 |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转基因 组培苗 温室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转基因植物栽培技术领域的一种玉米转基因组培苗的温室栽培方法。本发明的玉米转基因组培苗的温室栽培方法,通过特定控制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生长环境控制、授粉等环节,移栽后玉米组培苗植株生长健壮,雌雄协调,玉米组培苗的结实率提高到95%以上,平均每株结实160粒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转基因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转基因组培苗的温 室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而且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因而其基因转化研究也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玉米 转基因的产业化为全球玉米种业发展和玉米生产方式带来变革,对粮食安全、生 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给予了重要保障。由于玉米转基因常用的自交系为易受侵染的 自交系,抗性差,易感病害,雌雄不调,且在遗传转化组培室内的生长时间较长, 导致玉米转基因组培苗苗龄大,适应性差,结实率低。通过转基因技术得到的玉 米组培苗,因其较低的结实率和收获籽粒数,严重限制了玉米功能基因组和转基 因技术的发展。因此,提高组培苗的结实率和单株结实粒数至关重要。
现有玉米转基因组培苗的高效移栽方法是按照实生苗的栽培方式管理的,虽 然水肥充足,但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周期比实生苗短,没有高效光合产物积累的生 长环境参数,难以满足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需求,材料长势弱,抗性差,结 实率低约为60%-80%,平均每株结实20-30粒。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玉米转基因组培苗的 高效栽培方法。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玉米转基因组培苗的温室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移栽:将玉米组培苗经过7~10天的炼苗后,筛选,移栽到基质中,添加营 养液;
水肥管理:苗期7-14天浇一次水,吐丝散粉期每6-10天浇一次水,授粉 后5-8天浇一次水;每次浇水量为5-7L/株;组培苗整个生长期追肥三次肥:第 一次是移栽2周后,追肥0.5-2g;第二次是移栽3-4周后,追肥1-5g;第三次是 移栽5-6周后,吐丝前后,追肥3-7g;
病虫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预防时,每10天喷施一次化学药剂;所述化学药剂包括防治蚜虫药剂和防 治红蜘蛛虫药剂,不同作用的药剂交替使用;
生长环境控制:控制温室内夜间温度为16-18度,白天温度随光合辐射强度 变化而设置,相对湿度为30-60%;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不小于70W/m2;
授粉:采用人工辅助授粉,雌穗涨到3cm时,给雌穗套袋,待雄穗到散粉 盛期时,剪花丝,套雄穗袋,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开始授粉。
上述方法中,所述筛选的方法为:筛选植株高大于等于15cm进行移栽,低 于15cm的,可延迟到下次移栽。
上述方法中,所述移栽到基质的方法为:在混好的基质中浇水,然后在基质 上挖出深度7-10cm,直径7-10cm的圆柱形移栽穴,把筛选好的苗移栽到里面, 并用基质回填,然后浇入营养液。
上述方法中,所述基质为: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按5:1:1的体积比混合均 匀,按照每100升基质添加鸡粪有机肥5L、氢氧化钙10g、硫酸钾复合肥50g 和磷酸二铵50g。
上述方法中,白天温度随光合辐射强度变化而设置的方法包括:按以下公式, 设置温度:
温度=15+光合有效辐射/10,适用光合有效辐射范围为0-100W/m2;
温度=25+(光合有效辐射-100)/100,适用光合有效辐射范围为100-1200 W/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97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结构化高弹性缓冲复合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向直流耗能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