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75385.1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5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莉颖;宋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3/02 | 分类号: | F16M13/02;F16M11/04;F16M11/12;F16M11/16;B21C5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应器 可调 安装 支架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通过快速调节支架,使感应器感应面与产品型面基本平行,满足生产的要求。本发明由下模连接板、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构成,感应器固定于感应器安装板上,下模连接板设有用于与下模连接的安装孔;其中下模连接板与转向连接板相互连接且相对角度可调,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相互连接且相对角度可调,且下模连接板和转向连接板的相对转动轴向与转向连接板和感应器安装板的相对转动轴向正交,感应器的轴向与转向连接板和感应器安装板的相对转动轴向正交。本发明可以灵活、快速地调整感应器的角度,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并且无需在下模的斜面位置处加工安装螺纹孔,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和加工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应器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在冲压自动化生产线的非拉延工序的模具中,感应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图5所示,在冲压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拉延之后的工序件通过机械手放到下工序的模具上,通过感应器4检测到零件10放入下模8之后,压机上模方可向下运动,完成此工序冲压。感应器感应面与产品面需要保持在3~5mm范围内,一般通过调整感应器感应面与产品面保持基本平行来实现这一要求。图7是传统感应器固定板在模具中的匹配关系,目前通过加工与感应器固定板3下部连接的下模来达到感应器4的装配要求。产品面9如果是斜面,下模8的安装面则需要加工成与产品面8平行的斜面,并且加工出垂直于倾斜安装面的螺纹孔10,这需要使用五轴加工设备,加工成本高且后期无法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通过快速调节支架,使感应器感应面与产品型面基本平行,满足生产的要求。
本发明的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由下模连接板、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构成,感应器固定于感应器安装板上,下模连接板设有用于与下模连接的安装孔;其中下模连接板与转向连接板相互连接且相对角度可调,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相互连接且相对角度可调,且下模连接板和转向连接板的相对转动轴向与转向连接板和感应器安装板的相对转动轴向正交,感应器的轴向与转向连接板和感应器安装板的相对转动轴向正交。
使用时,将下模连接板利用螺栓与下模固定连接。上述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通过转向连接板的中间调节作用,可以使感应器相对下模连接板(等同于下模)实现两个正交方向上的角度调节,从而保证感应器的感应面可以与产品面平行,实现精准的感应功能。
具体来说,所述下模连接板与转向连接板通过第一螺栓连接,转向连接板与感应器安装板通过第二螺栓连接,且第一螺栓的轴向与第二螺栓的轴向正交,感应器的轴向与第二螺栓的轴向正交。利用螺栓来充当转轴,不仅可以实现下模连接板、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相对转动的目的,还能够在角度调整完毕后锁紧下模连接板、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之间的相对角度,以避免感应器在使用过程中角度出现变化而不能实现正常、精准的感应功能。
具体来说,所述下模连接板为由两块板材构成的直角折板结构,所述第一螺栓、安装孔分别位于下模连接板的两块板材上;所述转向连接板为由两块板材构成的直角折板结构,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分别位于转向连接板的两块板材上;所述感应器安装板为由两块板材构成的直角折板结构,第二螺栓、感应器分别位于感应器安装板的两块板材上。
另外,为了避免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划伤人手或者其它部件,所述下模连接板、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的边角均为平滑过渡。
为了方便生产,所述下模连接板、转向连接板、感应器安装板均为一体冲压而成。
本发明的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可以灵活调整感应器的角度,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并且无需在下模的斜面位置处加工安装螺纹孔,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和加工时间,还可以快速调节感应器的感应面的方向,以便后期产品发生设计变更时快速调整感应面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2是实施例1的感应器可调安装支架在初始状态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初始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53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