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扰动数据的系统分区域惯量评估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75220.4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3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毕天姝;刘方蕾;胥国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陈亮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扰动 数据 系统 区域 惯量 评估 方法 | ||
1.一种基于扰动数据的系统分区域惯量评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当电力系统发生扰动出现功率不平衡时,分析扰动后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获得评估电力系统惯量所需的关键测量参数;其中,所述关键测量参数包括电力系统功率不平衡量和频率变化率;
其中,所述步骤1的过程具体为:
当电力系统发生扰动出现功率不平衡时,电力系统频率发生变化,满足如下关系式:
式中,2Hsys为系统等效惯性时间常数;fCOI为系统等效惯性中心频率;ΔP为系统功率不平衡量;
系统等效惯性中心频率fCOI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发电机台数;2Hgi,fgi分别为发电机i的惯性时间常数和机端频率,i=0,1,2……n;
则系统等效惯性时间常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此得出评估电力系统惯量所需的关键测量参数为电力系统功率不平衡量和频率变化率;
步骤2、将扰动后的电力系统划分为非故障区域和故障区域,基于步骤1中的关键测量参数分别计算非故障区域和故障区域的惯量,并由此得到分区域惯量评估所需要的关键测量参数为各区域与外界相连的联络线上功率、各区域频率;
其中,所述分别计算非故障区域和故障区域的惯量的过程具体为:
对非故障区域,电磁功率变化为联络线上功率的变化,功率不平衡量采用如下式计算:
ΔPi=Pli0-Pli
式中,Pli0,Pli分别为扰动前和扰动后区域i的联络线上功率;
然后采用下式计算非故障区域的等效惯性时间常数:
式中,2Hi,fi分别为区域i的等效惯性时间常数、等效惯性中心频率;
对故障区域,电磁功率变化为联络线上功率的变化加上外部扰动功率,功率不平衡量采用如下式计算:
ΔPi=Pli0-Pli+ΔPS
式中,ΔPS为扰动功率;
然后采用下式计算故障区域的等效惯性时间常数:
由上述计算式可得,分区域惯量评估所需要的关键测量参数为各区域与外界相连的联络线上功率、各区域频率和扰动功率;
再采用差值法计算电力系统各区域惯量,减少所需测量数据,最终得到分区域惯量评估所需要的关键测量参数为各区域与外界相连的联络线上功率、各区域频率;
步骤3、进一步测量电力系统扰动后各区域联络线上功率、各区域频率,并基于所测量的数据对电力系统各区域惯量进行评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扰动数据的系统分区域惯量评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差值法计算电力系统各区域惯量,减少所需测量数据的具体过程为:
对于非故障区域,对故障后两个时刻t1,t2分别计算区域等效惯性时间常数,具体表示为:
式中,Pli1,Pli2,(dfi/dt)t1,(dfi/dt)t2分别为扰动后两个时刻t1,t2对应的区域i的联络线上功率和频率变化率;
分别对上述两式的分子分母作差,得到非故障区域惯性时间常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故障区域,对故障后两个时刻t1,t2分别计算区域惯性时间常数,具体表示为:
分别对上述两式的分子分母作差,得到故障区域惯性时间常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1,t2的取值为在扰动发生后初始时间段,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动作前的时刻;
故通过两个时刻的差值法,对于非故障区域和故障区域均采用相同的表达式来计算惯性时间常数,即:
由此减少所需测量数据,最终得到分区域惯量评估所需要的关键测量参数为各区域与外界相连的联络线上功率、各区域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522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