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货车下拉杆脱落故障图像识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72312.7 | 申请日: | 2019-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0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市科佳通用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K9/62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董玉娇 |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货车 拉杆 脱落 故障 图像 识别 方法 | ||
一种铁路货车下拉杆脱落故障图像识别方法,涉及货运列车检测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单纯以人工为主的检测方式,存在检测准确率低的问题,包括步骤一:获取待识别货车图像,构建样本数据集;步骤二:对样本数据进行数据扩增处理和对样本数据集进行标记;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数据构建训练数据集;步骤四:构建MultiResUNet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训练,获得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步骤五:将待识别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中,获得下拉杆的分割图像;步骤六:利用下拉杆的分割图像,判断下拉杆是否处于脱落状态。本发明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劳动,节省人力的同时,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运列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铁路货车下拉杆脱落故障图像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下拉杆位于铁路货车制动梁工位,属于基础制动系统,通过连接圆销与制动装置连接,可保障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是保证货车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部件,若下拉杆发生脱落故障,失去原有的保证货车安全的能力,则容易造成车辆脱轨和颠覆的重大事故。铁路作业中,若发现下拉杆发生脱落故障,需要直接将车辆拦停处理,可见下拉杆对货车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单纯以人工为主的检测方式容易造成漏检,检车作业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增加了运行安全隐患。因此,研制一种故障自动检测方法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单纯以人工为主的检测方式,存在检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铁路货车下拉杆脱落故障图像识别方法。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铁路货车下拉杆脱落故障图像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待识别货车图像,构建样本数据集;
步骤二:对样本数据进行数据扩增处理和对样本数据集进行标记;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数据构建训练数据集;
步骤四:构建MultiResUNet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训练,获得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
步骤五:将待识别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中,获得下拉杆的分割图像;
步骤六:利用下拉杆的分割图像,判断下拉杆是否处于脱落状态,所述判断下拉杆是否处于脱落状态的具体步骤为:
首先利用模型训练后得到权重,把采集到的下拉杆脱落发生区域图像经过裁剪和灰度拉伸处理后,利用训练后得到的模型权重分割下拉杆所在区域,结合形态学操作处理,得到下拉杆轮廓,并判断下拉杆轮廓的旋转角度,当旋转角度超过设置的正常角度阈值时,认为下拉杆发生了脱落故障,将下拉杆的故障类型及坐标信息上传至TFDS检车平台,当旋转角度未超过设置的正常角度阈值时,则继续处理下一张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扩增包括图像旋转、随机裁剪、水平翻转、竖直翻转、拉伸和缩放。
进一步的,所述MultiResUNet模型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一:MultiRes Block 1中包含两个连续的3×3的卷积,滤波器大小分别为8和17,后接ReLU激活函数,并进行2×2的最大池化操作;
步骤二:MultiRes Block 2中包含两个连续的3×3的卷积,滤波器大小分别为17和35,后接ReLU激活函数,并进行2×2的最大池化操作;
步骤三:MultiRes Block 3中包含两个连续的3×3的卷积,滤波器大小分别为35和71,后接ReLU激活函数,并进行2×2的最大池化操作;
步骤四:MultiRes Block 4中包含两个连续的3×3的卷积,滤波器大小分别为71和142,后接ReLU激活函数,并进行2×2的最大池化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市科佳通用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市科佳通用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23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