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脉搏波参数的微血管血液粘度开关量的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66172.2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7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松;孙葛;杨琳;王薇薇;杨益民;李旭雯;郝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楼艮基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脉搏 参数 微血管 血液 粘度 开关 测量 系统 | ||
一种基于脉搏波参数的微血管血液粘度开关量的测量系统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将脉搏波参数按人体胖瘦程度作为临界值以逻辑开关量表达的一种人体微血管血液粘度的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系统包括:人体脉搏波参数缓存模块、基于体重指数的微血管血液粘度逻辑开关量形成模块、微血管血液粘度逻辑开关量的回归计算模块以及MCU微处理器,本发明优点在于,基于脉搏波、生理模型、体重指数国际标准,采用多元回归算法得到生理血管的模拟半径用于计算微血管血液粘度估计值,此系统能用实际可测得的生理指标,结合脉搏波参数评估心血管安全性,自测操作简便,按照胖瘦程度用阈值表明慢性病的发展阶段性,以实现微血管血液粘度的无创检测。
技术领域
一种基于脉搏波参数的微血管血液粘度开关量的测量系统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 涉及将脉搏波参数按人体胖瘦程度作为临界值以逻辑开关量表达的一种人体微血管血液粘度 的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成为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高 危因素。同时由于心脑血管这种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性等特 点,实时、动态测量血液粘度对研究这些疾病的形成、发展及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和病 理意义。
血液粘度尤其是微血管血液粘度,是表征人体血液流变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血液粘度 的高与低部分可表征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并且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血液 粘度变化规律还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有用的资料。
目前针对微血管血液粘度的检测方式,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检测方式。有创检测方 式主要通过采集人体肘前静脉血进行检测,为防止采集后的血液样本出现凝聚现象,需要添 加血液抗凝剂并将抗凝血样在室温即15~25℃下存放,静置20min后进行测量。目前普遍应 用的血液粘度的测量方法多是有创伤、离体检测的,如毛细管粘度计和旋转粘度计,这类方 法主要是根据泊肃叶定律,利用仪器检测血液中各分子间摩擦力计算血液粘度值,是临床上 的一种“金标准”。
血液粘度随着切变率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血液粘度表征的 血流特性也有所不同。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血液粘度,即高切粘度,主要表征血液在大血管中 的血液流动状态,临床上通过设定旋转粘度计的转速在200-s以检测高切血液粘度;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血液粘度,即低切粘度,主要表征血液在微血管的血液流动状态,临床上通过设定旋转粘度计的转速在1-s以检测低切血液粘度。
无创检测方式主要通过生物力学建模或基于脉搏波血流动力学无创检测技术的波形特征 提取方式实现。其中,生物力学建模方式是依托计算机平台利用流体力学相关原理,基于生 物力学建模模拟人体血管结构,通过输入个体各项生理参数,计算得到血液粘度。
基于脉搏 波血流动力学无创检测技术的波形特征提取方式主要是通过采集人体脉搏波波形,提取波形 特征参数建立血液粘度算法,得到人体血液粘度值。
目前针对血液粘度的有创和无创检测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其中,血液粘度有创检测方 式操作复杂,仪器的管壁、管道等检测环境要求严格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专业性,因而不 易实现针对个体的连续、动态的血液粘度检测功能。基于生物力学建模的无创检测技术的算 法复杂,所需人体基础生理参数繁多,个体差异性较大,检测结果准确度有限,因而不易于 算法的移动终端平台的移植,且不易实现个体的自我管理与保健。
另一种基于脉搏波血流动 力学的无创检测技术的波形特征提取方式主要是通过采集人体脉搏波波形,提取波形特征参 数建立血液粘度算法,得到人体血液粘度值。这种方式所述血液粘度检测方式未考虑基于检 测对象的胖瘦程度、血管半径、血管状态、心脏供血能力等因素对血液粘度的影响,检测结 果有一定局限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61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