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微气象监控方法、装置、系统及服务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64419.7 | 申请日: | 2019-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8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中华;姜丽娟;彭传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W1/02 | 分类号: | G01W1/02 |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邓黎 |
| 地址: | 230012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 气象 监控 方法 装置 系统 服务器 | ||
本发明涉及大气环境监控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环境微气象监控方法、装置、系统及服务器,方法包括:将待监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大小一致的子区域,对每个子区域的气象要素进行固定采集和移动采集;对采集到的子区域的气象要素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将采集到的物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对数字信号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对非正常的环境参数进行阈值的设定,从而判断监测区域的环境是否异常,同时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与当地的气象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并根据数据交换结果反馈调节环境参数的阈值。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环境微气象监控装置、系统及服务器与上述方法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环境监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境微气象监控方法、装置、系统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近些年由于天气异常和天气现象的多变性,出现短时突发性天气现象的频率逐年增加,给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都来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应对重大灾害应急、大型活动气象服务、重污染等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需求,还存在需要解决近地面低空探测手段缺乏、灵活性差、成本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低下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微气象监控方法、装置、系统及服务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境微气象监控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待监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大小一致的子区域,对每个子区域的气象要素进行固定采集和移动采集;
对采集到的子区域的气象要素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将采集到的物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对数字信号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对非正常的环境参数进行阈值的设定,从而判断监测区域的环境是否异常,同时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与当地的气象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并根据数据交换结果反馈调节环境参数的阈值。
优选的,子区域为人流、车流的密集区,气象要素包括温、压、湿、气、风、雨、辐射,固定采集采用将数据采集设备固定在所监测区域的人工建筑物或自然物体,移动采集采用将数据采集设备以车载或机载以预设的线路行驶。
优选的,人流、车流的密集区包括城市的商业圈、旅游景点、医院、车站、学校、因天气影响造成的事故多发段、易发生气象灾害地段、城际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车载基于机动车或非机动,机载基于无人机。
优选的,非正常的环境参数的阈值设定方法包括:根据当地气象部门以一个或数个周期内的环境平均值作为发布的数据为基准,通过数字信号数据处理和分析后与基准数据做比较,以此判断是否异常,当数字信号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与当地的气象部门数据交换后,根据交换结果更新阈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还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境微气象监控装置,包括:
固定采集端,用于对子区域的地面气象要素进行定点、定时采集;
移动采集端,用于对子区域的近地面低空气象要素进行定点、定时采集;
数据处理平台,对固定采集端以及移动采集端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互联网交互系统,用于对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结果进行发布,以使用户获知环境微气象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处理平台分别与固定采集端、移动采集端以及互联网交互系统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采集端包括温湿度传感器、路面状况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天气气象仪、能见度仪、紫外线传感器、PM2.5/PM10传感器以及CO2/SO2/O3传感器,所述移动采集端包括气压传感器、手持气象站和视频监测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44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