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虫菊露地育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59235.1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4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刘科新;蒋其军;邓思;龙晓亮;柏锦学;阳世滢;黄少杰;李仙;龙英;吴春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南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60 | 分类号: | A01G22/6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6531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除虫菊 育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虫菊种子育苗方法,包括,选种:选择千粒重0.85‑1.45克的种子、整地:对育苗田翻犁,开沟理墒、播种:每亩播种0.35‑3kg,种子用细土或有机质拌匀,撒在墒面,先撒一半,留一半重新撒一遍;播种后用覆盖物覆墒面,厚度1厘米;苗田整理:播种后在沟边撒生石灰消毒防虫,播种后1‑3天于育苗田喷芽前除草剂,播种后20天内保持墒面土壤湿润,播种后15‑18天喷杀菌剂;除虫菊长出两个子叶时于墒面施用杀虫剂,除虫菊出现3‑5个真叶时,使用杀菌剂兑水浇施,除虫菊大量长到3‑5个真叶时使用复合肥、叶面肥兑水施用,30天后按常规管理至移栽。本发明可有效的提高除虫菊种子育苗的出苗率和幼苗的存活率,可用于规模化种植生产,降低育苗企业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虫菊育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虫菊种子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除虫菊(学名:Pyrethrumcinerariifolium Trev.)是菊科,匹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根状茎短。茎直立,基生叶花期生存,卵形或椭圆形,二回羽状分裂。一回为全裂,侧裂片卵形或椭圆形;全部叶有叶柄,基生叶叶两面银灰色,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茎生,排成疏松伞房花序。总苞片外层披针形,全部苞片硬草质,舌状花白色,舌片顶端平截或微凹。舌状花瘦果的肋常集中于瘦果腹面。
除虫菊原产欧洲,是世界著名的天然无公害杀虫植物,除虫菊的头状花序(花头)是提取天然除虫菊的原料,在欧洲、日本、非洲等地者有较长的栽培历史,由于除虫菊种子十分细瘦(瘦果),种子千粒重为0.7-1.45克,种子繁育中出苗率低、育苗周期长,成为种苗繁育中的一个难题,而种苗的繁殖是推动整个除虫菊干花生产的关键。
申请号为:CN96117358.0,公告号为:CN1058836C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主题名称为:除虫菊种子育苗方法的发明专利,包括选种、播种、营养土培养和定植,其特征在于:选择沙壤土作为播种基质,选择千粒重不低于1.0克的种子进行播种;当籽苗生长具有3-4片叶时,将籽苗移入营养土中进行培养,营养土由重量比为3∶3-4∶3∶1的壤土、堆肥、煤灰或草木灰、过磷酸钙组成,其中壤土的PH值为5.5-6.5;当营养土中的籽苗生长具有10-12片叶时,将籽苗带原土团定植于大田中。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育苗时间,但是使用该方法育苗时出苗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很难再规模上使用。
ISSN号为:1005-1627,于2004年07期发表于云南农业(Yunnan Agriculture)的论文公开了除虫菊大田育苗技术,该论文从选地、播种时期、种子处理、苗床地管理等措施做出了改进,发明人使用论文公开的技术去实地育苗出苗率只在40-50%左右,对于规模化生产种植而言,该育苗方法还是存在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除虫菊育种子苗方法,具有育苗出苗率高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除虫菊种子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种:选择千粒重0.85-1.45克的种子;
S2,种子消毒:采用种子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拌种或包衣消毒;
S3,整地: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沙壤土地块,对选定的地块进行翻犁旋耕,开沟理墒;沟深25-35厘米,净墒面保持1-1.2米的宽度,墒面呈瓦背状,便于排水,按每亩使用20kg平衡型复合肥和20kg土壤消毒剂均匀撒在墒面上,用耙子轻抓或者用细碎本土覆,看不见肥料裸露即可;
S4,播种:播种前墒面浇透水,每亩播种0.35-3kg,种子用有机质或细土拌匀,均匀撒在墒面,先撒一半,留一半重新撒一遍;播种后用覆盖物均匀覆盖在墒面上,厚度1-2厘米;再浇透水分以利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
S5,苗田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南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南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92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窥镜系统、环锯组件和保护套
- 下一篇:一种测试空蚀-污损协同作用的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