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低层建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55485.8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39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郑天心;李旭禄;邓环;宋新利;张航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集束智能装配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0 | 分类号: | E04C3/30;E04B1/58;E04B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低层 建筑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配式低层建筑结构,包括立柱、楼面梁和屋面梁,立柱为转角柱,楼面梁通过第一节点固定连接在转角柱的中部;屋面梁通过第二节点固定连接在转角柱的顶部。在转角柱上固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及L型固定板并形成一体结构,提高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关键节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发明的节点结构满足四种组合形式的转角柱,还满足所有楼面梁及屋面梁与转角柱多个方向的连接关系。本发明中的节点为组焊件,由标准零件板组合而成,组焊方式、角焊缝位置、电阻焊点位置标准化设计。本发明中节点的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为相邻的主梁提供三个方向的直接连接的螺栓节点板,第四个方向采用加强折件即第三竖板连接,结构连接方便、灵活、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弯型钢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低层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集束智能装配体系是新型的冷弯型钢建筑结构体系。集束低层结构产品是集束智能装配体系的一个产品系列。集束低层结构组合式转角柱是集束低层结构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冷弯型钢为核心的、常见的密肋式轻型钢结构,其承重模式为墙承重,墙板中有竖龙骨作为结构的主要承受竖向力的构件,所以龙骨墙不能拆除,否则有结构安全问题。这样导致密肋式轻钢结构在建筑使用过程中难以重新布置功能区,其室内开间也比较小、局促,门窗洞口位置布置不灵活。该体系的承重楼板梁,一般为密布的实腹式C型钢梁,楼板刚度不好,且用钢量较高;也有采用桁架梁的方式,提高了楼板刚度,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制作较复杂,且腹杆与弦杆的连接位置的弦杆翼缘容易产生破坏。此外,现有的轻钢龙骨密肋体系,节点部分常采用龙骨钳穿刺连接、自攻螺钉等连接方式,难以保证其现场施工质量,连接节点强度不高,也没有严格的节点验算,有安全隐患;有研究发现该连接处母材为其薄弱环节,容易在极端荷载条件下屈曲破坏。因此,突破墙承重体系的局限,有化水平承力体系,研发一种新型的、适应于冷弯型钢的柱承重结构体系,以及相应的快速安装节点系列,是有市场前景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配式低层建筑结构。
一种装配式低层建筑结构,包括立柱、楼面梁和屋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转角柱,所述楼面梁通过第一节点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角柱的中部;所述屋面梁通过第二节点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角柱的顶部;
所述转角柱包括竖向设置且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所述第一G型钢的一侧板位于所述第二G型钢的底板外侧面上,所述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节点包括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穿设在所述间隙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一G型钢的侧板和所述第二G型钢的底板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与所述第一G型钢的底板外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竖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的外端及所述第一竖板的一端或两端向外延伸并位于所述转角柱的外部,所述楼面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或者第二竖板的外端端部;
所述第二节点包括第三竖板、第四竖板和基板,所述第三竖板穿设在所述间隙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一G型钢的侧板和所述第二G型钢的底板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竖板与所述第一G型钢的底板外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竖板的内端与所述第三竖板固定连接;所述基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竖板和第四竖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的上端均抵接在所述基板的下表面上;所述屋面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基板上。
进一步为:在所述第二G型钢的底板内侧面上对应所述第一竖板的位置设有第五竖板,所述第五竖板的内端折弯后与所述第二G型钢的底板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竖板的外端端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楼面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五竖板的外端端部。当在楼面梁的中部需要转角柱时,在转角柱上设置第五竖板,使得可以在转角柱的四个方向上固定连接主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集束智能装配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集束智能装配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54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附式车载手机放置架
- 下一篇:行车记录仪采集数据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