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融合人脸识别与数据分析的智能签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55337.6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9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鱼得水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1/10 | 分类号: | G07C1/10;G06K9/00 |
代理公司: | 苏州苏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7 | 代理人: | 方昊佳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识别 数据 分析 智能 签到 系统 | ||
1.一种融合人脸识别与数据分析的智能签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签到系统包括签到设备、人脸识别端、图像处理模块、数据库和精神度评价端;
所述人脸识别端用于对人脸信息进行识别、提取和比对,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对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处理,所述数据库用于对采集的人脸图像数据以及处理之后的人脸图像数据进行存储,所述精神度评价端用于对人脸图像的采集和分析,对签到人员的精神度进行评价,所述签到设备用于对人脸信息进行采集;
所述签到设备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人脸识别端、数据库和精神度评价端的输入端;
所述精神度评价端用于对签到人员的精神度进行评价,所述精神度评价的总分为Z;
所述精神度评价端包括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所述数据分析用于对签到设备采集的各个人脸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签到人员的精神状态,所述机器学习用于对数据库中录入的人脸图形信息添加标签;
所述数据分析包括模型建立单元、基准面确立单元、间距测量单元、数据对比单元和数据计算单元;
所述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签到设备所采集的人脸图像数据建立人脸图像3D模型,所述基准面确立单元用于根据所建立的人脸图像3D模型的不同位置建立基准面,所述间距测量单元用于测量两两基准面之间的距离,所述数据对比单元用于将间距测量单元测量的间距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对,所述数据计算单元根据间距对比对签到人员的精神度进行评价;
所述模型建立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基准面确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基准面确立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间距测量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间距测量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数据对比单元的输入端,所述数据计算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数据对比单元的输入端,所述数据计算单元与数据库电性连接;
所述基准面确立单元确立第一基准面、第二基准面、第三基准面和第四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和第二基准面为竖直基准面,所述第三基准面和第四基准面为水平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的基准点为人脸左侧眉毛最右点,所述第二基准面的基准点为人脸右侧眉毛最左点,所述第三基准面的基准点为上眼皮的最下点,所述第四基准面的基准点为下眼皮的最上点;
所述间距测量单元用于测量第一基准面与第二基准面和第三基准面与第四基准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基准面与第二基准面之间的距离为X,所述第三基准面与第四基准面之间的距离为Y,距离X占精神度评价总分Z的比例系数为k1,距离Y占精神度评价总分Z的比例系数为k2,k1和k2的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和比对确定;
所述第一基准面与第二基准面之间的距离X的阈值为m,所述第三基准面与第四基准面之间的距离Y的阈值为n,距离X与阈值m单位差值的精神度变化量为a,距离Y与阈值n单元差值的精神度变化量为b;
根据公式:
A=k1*Z-a*(m-X),(m≥X);
A=k1*Z,(m>X);
其中,A为第一基准面与第二基准面之间距离X所确定的精神度;
根据公式:
B=k2*Z-b*(n-Y),(n≥Y);
B=k2*Z,(n<Y);
其中,B为第三基准面与第四基准面之间距离Y所确定的精神度;
根据公式:
C=A+B;
其中,C表示该签到人员的精神度总值;
当C≥c时,表示该签到人员的精神度良好,不会影响正常工作;
当C<c时,表示该签到人员的精神度不好,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在工作中出错,管理者可以选择给该名工作人员进行调休或者批准休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鱼得水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鱼得水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533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汽车电驱动桥的驱动防滑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动定结构的角阀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