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53141.3 | 申请日: | 201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0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柱;曹义好;曹红艳;张旭;曹红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县农丰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22/00;A01K61/59;A01K61/10;A01K61/5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8243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龙虾 生态 循环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属于小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稻田改造、消毒施肥、螺蛳投放,收获稻谷和小龙虾,其中在收获稻谷时需要给稻谷留下一定高度的稻桩,预留的稻桩返青能为次品虾提供避阴场所及天然饵料来源,小龙虾捕捞时进行分选,未达标的小龙虾、黄鳝与泥鳅放会稻田中,可持续发展,同时捕获的其他水中动物也会放入稻田中,保证稻田的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平衡,最后是养田,养田结束后,重新在稻田中进行消毒施肥工序,整个循环养殖的时间为3年,即三年后重新进行稻田改造,在三年循环养殖过程中,稻田只需一次改造和翻动,减少了稻田管理者的劳动强度,同时大大增加了稻田管理者的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龙虾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小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头部和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肉质鲜美,是一种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的营养滋补食品。淡水龙虾除具有体型较大,肉质肥美外,还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食杂适应性强的特点,特别适合人工商品性养殖。
我国中低山区、丘陵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水稻田,且这些水稻田一般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同时这些水域有机质丰富,单块水稻田大小合适,现有技术中,水稻田小龙虾养殖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小龙虾养殖手段。稻田中的小龙虾不仅会生活在水池内,小龙虾还会自己爬到田边,自己捕食和自由活动,但是现有的稻田龙虾养殖方法基本为一年一次种植水稻和养育小龙虾,水稻和小龙无法得到完美的协调,捕获的小龙虾会有一定程度的次品虾,无法进入市场,频繁耕种土地导致土地中原本的动物流失,生物多样性变差,同时目前水稻田小龙虾的养殖方法不科学,导致单位产量的小龙虾投入过高,需要耗费的劳力过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具备能保证稻田的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平衡和减少了劳动强度同时增加收入的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稻田改造;先沿稻田周围开挖U型养虾沟,使稻田中央形成水稻种植区,其中养虾沟沟底宽2-3m、沟深1~1.2m,并在养虾沟的外侧堆土筑成外围埂,外围埂外侧安装有围挡,围挡下端埋入土中25cm,围挡土上部分高出外围埂55-60cm,围挡与底面构成90度角;还在水稻种植区的中心处堆土筑成有中心埂,中心埂的高度高于稻田高度,其中中心埂堆高50-60厘米,中心埂的坡度控制在120-150度,改造后的稻田,养虾沟与水稻种植区的面积比为1:3~4,同时在稻田排水口处安装防逃网;
S2:消毒施肥;向稻田中按30~35kg/亩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放置3~5天后向养虾沟中注水至65-70cm水位,注水后向水中和土壤上按600~700kg/亩施撒农家肥,放置5天后在养虾沟中种植水草;
S3:螺蛳投放;四月下旬在水稻种植区种植水稻秧苗,等待一段时间,观察秧苗是否稳定后,再投放活螺蛳,螺蛳的投放量控制在50~70kg/亩;
S4:虾苗投放;在养虾沟中按4500~6000尾/亩投放体长为3-4cm的幼虾;
S5:日常管理;虾苗投放后每隔10天按15~20kg/亩投喂一次专用饲料;两个月后,每隔二十天按40~50kg/亩投喂一次专用饲料;在进行饲料喂养的同时需要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需经常巡视稻田和沟渠,观察有无小龙虾开挖的逃跑暗穴,观察稻田水质,尤其是夏季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做到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保持养虾沟水透明度在30~35cm,每12~15天用生石灰泼洒一次;
S6:稻谷收获;在稻谷成熟后,收获稻谷,其中在收获稻谷时,需要给稻谷留下一定高度的稻桩,其中留下的稻桩高度控制在20-30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县农丰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未经和县农丰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31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