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52753.0 | 申请日: | 201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6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平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8C17/02 |
代理公司: | 11833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411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收发模块 发光二极管 光电采集 检测系统 显示模块 单片机 光度 探测 环境温度采集 温度采集模块 无线发射模块 无线接收模块 信号采集设备 光敏传感器 探测灵敏度 液晶显示屏 正向输入端 传播距离 发射数据 数据显示 无线收发 耦合连接 比较器 可编程 光照 能耗 传送 芯片 | ||
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包括CPU以及分别与所述CPU耦合连接的光电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及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光电采集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比较器LM324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所述CPU采用单片机C8051F017。所述显示模块采用LCD1602芯片的LCD液晶显示器。所述无线收发模块采用TH71221可编程无线收发芯。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实现环境温度采集,光敏传感器作为光照有无信号采集设备,以性价比高的CPU控制无线发射模块发射数据,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同时用单片机将传送的数据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本发明具有能耗低、传播距离远、探测灵敏度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光度探测系统,尤其是指一种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对环境温度、光照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车间在生产特定产品时都需要对车间温度、光照进行监控。目前的技术尚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周边环境的温度和光度信息进行探测和监控的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包括CPU以及分别与所述CPU耦合连接的光电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及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光电采集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比较器LM324的正向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CPU采用单片机C8051F017。
优选的,所述显示模块采用LCD1602芯片的LCD液晶显示器。
优选的,所述无线收发模块采用TH71221可编程无线收发芯。
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实现环境温度采集,光敏传感器作为光照有无信号采集设备,以性价比高的CPU控制无线发射模块发射数据,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同时用单片机将传送的数据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本发明具有能耗低、传播距离远、探测灵敏度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光电采集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包括单片机C8051F017以及分别与单片机C8051F017耦合连接的光电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TH71221可编程无线收发芯及LCD1602芯片的LCD液晶显示器。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它可以显示两行,每行16个字符,采用单+5V电源供电,外围电路配置简单,价格便宜,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光电采集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与比较器LM324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由于采集光照信息只需要测量光照的有无,采用光电对管来实现,通电后红外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出红外光,接收管导通,比较器LM324的正向输入端电压低于反向输入端电压,比较器输出为低电平模拟显示为白天;当红外光照被手遮挡时,反射到接收管上的光量减少,接收管处于截止态,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电压高于反向输入端电压,输出为高电平,模拟显示当前环境为黑夜。
本发明环境温度光度探测检测系统基于对周边环境的温度和光度信息探测设计的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以单片机C8051F017为主控核心器件,TH71221可编程无线收发芯片作为无线收发模块,将探测节点部分的温度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温度和光度有无等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发送给监测终端,同时终端控制LCD液晶显示器实时显示当前的温度和光度的有无等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平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湘潭平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27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