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量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50345.1 | 申请日: | 2019-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7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杜海龙;孙瑞山;陈婧;孙立斌;闫星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航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5/16 | 分类号: | A61B5/16;A61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杨媛媛 |
| 地址: | 3003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闪光 融合 临界频率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量装置及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一个高频频率和一个低频频率;随机获取0‑9中任意两个数字,两个数字中一个以高频频率显示,另一个以低频频率显示;接收被测人员选择的两个数字中闪烁的数字;将两个数字对应的发光频率互换;接收被测人员选择的频率互换后两个数字中闪烁的数字;根据两次接收的结果调整所述高频频率或低频频率,跳转至“随机获取0‑9中任意两个数字,两个数字中一个以高频频率显示,另一个以低频频率显示”;直至接收到被测人员两次均正确选择所述两个数字中闪烁的数字,根据当前两个数字对应的发光频率确定被测人员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本发明能够提高作业人员疲劳程度的检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神经疲劳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疲劳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是当机体在体力或脑力过载时其自身对在此阶段做出的反应过程的综合自我感觉或感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规律。在航空领域,飞行员是操控飞机、执行飞行任务的主体,其飞行作业能力(包括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等)严重影响任务的完成质量和自身的飞行安全。当飞行员长时间驾驶飞机或保持较长时间神经紧张状态,会产生飞行疲劳,而飞行疲劳是导致飞行作业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显示:约75%的航空飞行事故与飞行员自身飞行疲劳而导致的失误有关。
时间视敏度是评判一个人视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所谓时间视敏度是指人眼分辨事物运动变化的时间特性的能力,常以人眼所能够把握某一闪光的最大融合频率来表示。使用一定频率的光对人眼进行刺激,当此频率低于人眼的频闪阈限值的发光频率时,人眼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相反,若高于人眼的频闪阈限值的发光频率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值越高说明一个人的时间视敏度越高。所以,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值就是时间视敏度高低的基本指标。疲劳状态下,由于中枢功能倾向抑制性变化,觉醒度降低,人体的时间视灵敏度降低,意味着临界闪光融合频率下降。研究表明,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是国内外较公认和普遍采用的疲劳评价方法之一,对中枢神经兴奋状态来说,是一种客观实验指标。
现有技术中,检测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装置往往只提供一个闪烁视标和一个旋钮,被测者调节旋钮到临界频率即完成测试,然而如此设计的测试装置存在由被测者主观控制而存在的以下缺点:1)无法判断被测者是否配合测试,需要进行多次测试才可能验证是否为胡乱调节的情况;2)因调节是频率由高到低调节或是反向,且旋钮是有步进调节,若被测者不愿意被验证为处于疲劳状态,会出现凭手感达到非疲劳状态频率段内,或者即使已经到达临界融合频率却依然继续调节以达到正常范围的情况。根据以往的经验,现有技术测定误差较大,若使用此技术进行实际的精神疲劳检测,其结果的精确性无法保证,因此无法对作业人员疲劳程度进行客观地评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量装置及方法,能够提高作业人员疲劳程度的检测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量装置,包括:控制器、输入单元、第一频闪发光光源组,第二频闪发光光源组和一个七段数码管;
所述第一频闪发光光源组、第二频闪发光光源组和输入单元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频闪发光光源组和第二频闪发光光源组位于所述七段数码管中;
所述第一频闪发光光源组和第二频闪发光光源组用于显示数字;
所述输入单元用于被测者输入观察结果,所述观察结果包括闪烁数字、不闪烁数字或者全不闪烁;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频闪发光光源组和第二频闪发光光源组随机显示0-9中任意两个数字,所述两个数字发光频率不同,二者中较低频率的数字完全显示,较高频率的数字只显示与所述较低频率数字不重合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航大学,未经中国民航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03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肝胆外科临床用止血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线程事件处理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