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负载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42193.0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5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为臻;张景才;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42 | 分类号: | B01J23/42;B01J23/44;B01J23/46;B01J23/50;B01J23/52;B01J35/00;B01J37/0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郑伟健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分散 贵金属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一种碳负载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将贵金属前驱体放置于管式炉的石英反应管中,加热到贵金属熔点温度的一半以上,使贵金属达到表面熔化状态,通入甲烷等含碳气体,使含碳气体热解产生碳和氢气,让贵金属表面熔化的原子自由扩散迁移到新生成的碳的不饱和位点,形成稳定的碳负载的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本方法操作简便,普适性强,利用本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可以实现贵金属在碳载体上的原子级分散,并且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存在着显著的纳米尺寸效应和形貌效应,制备和维持特定纳米尺寸及形貌的贵金属催化剂成为其发挥优越催化活性的关键,加之贵金属昂贵的成本,贵金属物种在载体表面的高度分散和结构稳定成为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制备领域的研究重点。
碳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凭借其优异的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加氢、催化氧化等重要化工领域以及燃料电池催化剂等领域。同时,碳材料作为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具有便于贵金属组分易于回收再利用的优势。传统碳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碳黑、天然石墨和焦炭等,新型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纤维、石墨层间化合物、多孔碳、玻璃碳和柔性石墨等,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富勒烯和纳米金刚石等。碳载体类型不同则其比表面积和表面性质均存在差异,这使贵金属物种在碳载体表面的分散程度也不同。其中,碳纳米管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少的杂质残留量和较高的石墨化程度可以实现对贵金属较好的分散,但碳纳米管复杂的制备工艺和昂贵的价格制约了其广泛应用。
根据孔道的不同,常规碳载体又可以分为微孔、介孔和大孔。而常见的碳载体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包括微波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7,42,11622;ACS Appl.Mater.Interfaces,2016,8,33673)、浸渍法(CN107754792A,CN102658133A,CN103691428A)、气相沉积法(Applied Physics Express,2019,12)和原子层沉积法(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2018,5)。采用微波法制备的催化剂,贵金属主要集中分散在碳载体的表面,但贵金属颗粒较大且难以实现贵金属的均匀分散;而采用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碳载体微孔和介孔内的贵金属含量较高,贵金属颗粒堵塞孔道限制了活性中心与反应物的接触,同时通过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贵金属物种难以实现贵金属的单一物种分散,贵金属多物种共存不利于提高催化反应的选择性;而通过气相沉积法和原子层沉积法虽可以获得高度分散的贵金属催化剂,但此类方法均需要比较昂贵的贵金属前驱体,制备成本非常高。
现有碳载体材料和方法虽然提供了碳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的有效途径,但仍然存在制备过程复杂,贵金属利用率低,热稳定性差,高温易烧结团聚长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碳载贵金属催化剂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易的方法制备耐高温的碳负载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贵金属前驱体放置于管式炉的石英反应管中,加热到贵金属熔点温度的一半以上,使贵金属达到表面熔化状态,通入甲烷等含碳气体,使含碳气体热解产生碳和氢气,让贵金属表面熔化的原子自由扩散迁移到新生成的碳的不饱和位点,形成稳定的碳负载的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
所述贵金属包括钌、铑、钯、银、铱、铂、金,所述贵金属前驱体包括所述贵金属的粉末、所述贵金属的氧化物,以及所述贵金属的硝酸盐、氯化盐、醋酸盐和草酸盐。
所述放置于石英反应管中的贵金属前驱体包括所述贵金属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从而获得碳负载的相应的单一贵金属催化剂或双贵金属和多贵金属催化剂。
所述含碳气体包括甲烷、碳2到碳6的烷烃或烯烃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21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