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钢木组合模板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8668.9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2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马彦清;张岩;王花;刘莲;孙英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四局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9/10 | 分类号: | E04G9/1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李余江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组合 模板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钢木组合模板及其施工方法,该模板包括木模板和单面镀锌铁皮,二者之间通过铆钉固定连接。帽钉设置在木模板边缘及内部区域,其中,木模板边缘的铆钉间距为25mm,按照梅花形布置锚固三排,木模板内部区域的铆钉间距100mm,按照梅花形满布。本发明利用镀锌铁皮将混凝土与木模板隔离开来,避免木模板直接大面积接触混凝土,防止木模板在受混凝土中的水分及添加剂、脱模剂等侵泡后,经太阳暴晒发生大面积脱层,膨胀变形等现象。同时,镀锌铁皮对木模板起到“保护层”的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木模板在周转、安装、加固、拆除过程中收到的破坏,尤其可以保持木模板的四周边缘完整,进而确保混凝土成型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钢木组合模板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内铝模板、钢模板等新型模板尚未全面普及,采用传统木模板施工项目占比较大。然而根据施工现场实际统计,木模板施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弊端。
首先,木模板因其本身质量的差异,一套木模板平均周转6-10次之后就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少需要配备三套模板,木材需求量大、周转率低。其次,抛除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人素质造成的材料损耗之外,木模板施工过程中,经反复的安装和拆除,木模板会发生翘曲、起皮、剥落等现象,在未达到周转次数之前部分木模板就已需更换,而每次配模及局部更换都将会产生余料导致大量的材料浪费。因此,在木模板施工技术尚未被市场淘汰的前提下,现有的施工技术依然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的钢木组合模板及施工方法,在满足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同时也满足了施工质量的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的钢木组合模板,包括木模板和单面镀锌铁皮,二者之间通过铆钉固定连接。帽钉设置在木模板边缘及内部区域,其中,木模板边缘的铆钉间距为25mm,按照梅花形布置锚固三排,木模板内部区域的铆钉间距100mm,按照梅花形满布。
该钢木组合模板的施工方法如下:首先,采购常规木模板,根据施工蓝图,由技术人员深化配模图,在木工加工厂将木模板加工完成。
其次,将单面镀锌铁皮采用铆钉固定在加工好的木模板上(铁皮镀锌面朝外),将木模板的混凝土接触面全部包裹,模板边缘铆钉间距为25mm,梅花形布置锚固三排,内部铆钉间距100mm,梅花形满布。
最后,按照木模板施工工艺完成相关工序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主要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利用镀锌铁皮将混凝土与木模板隔离开来,避免木模板直接大面积接触混凝土,防止木模板在受混凝土中的水分及添加剂、脱模剂等侵泡后,经太阳暴晒发生大面积脱层,膨胀变形等现象。同时,镀锌铁皮对木模板起到“保护层”的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木模板在周转、安装、加固、拆除过程中收到的破坏,尤其可以保持木模板的四周边缘完整,进而确保混凝土成型质量。该钢木组合模板,可以双面使用,待混凝土接触面模板表面无法满足质量要求时,可将木模板的另外一侧清理干净后采用镀锌铁皮全部包裹,继续使用,进而增加模板的周转率和使用周期。
本发明的钢木组合模板制作简单且易操作,施工过程不易变形,周转率高。同时确保了结构成型质量不随模板的周转而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木模板、2-铆钉、3-单面镀锌铁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四局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四局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86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枯叶蛱蝶的滞育诱导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液体土壤固化剂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