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冷剂管的接头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3044.8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5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贤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贤弘 |
主分类号: | F16L41/03 | 分类号: | F16L41/03;F16L58/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刘振龙 |
地址: | 5237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冷剂 接头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管的接头结构,包括螺母、外套管、制冷剂管、内套管以及密封件,在外套管顶部设置喇叭状的第一扩管部,在制冷剂管的顶部设置第二扩管部,在内套管顶部设置第三扩管部,第一扩管部设置于第二扩管部外侧,第三扩管部设置于第二扩管部的内侧,制冷剂管外部涂覆树脂层,密封件包括与第三扩管部配合的扩张部,在扩张部顶部向下设置伸出部,伸出部与扩张部将第三扩管部夹起。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铝管与铜接头不接触防止电化学腐蚀现象出现,提高铝管使用的寿命,同时通过对密封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具有伸出部,不会发生折皱,同时伸出部与第三扩张部配合提高密封件与内套管的结合度,防止密封件丢失而安装效率低下现象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制冷系统的安装,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剂管的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中,空调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电器,空调分为内机与外机,内机与外机通过管道使其内部的制冷剂流动起来,实现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传递,铜管因为其良好的导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空调的冷凝器中,而铜管属于较贵的金属材料,为了节省成本,在空调技术领域中用铝管代替铜管越来越受重视。
铝代铜技术用于空调冷凝器中,铝管的外表面需要涂覆一层树脂以达到与铜管效果相同的目的,然而由于内机与铝管以及外机与铝管的接头处还是采用铜接头进行连接,而铝管部分需要进行扩口操作,铜接头与铝管采用不同金属制作,从而导致两者接触容易出现电化学腐蚀现象,时间一长导致密封效果降低,目前通常采用其他材料用于两者之间防止其接触,同时增加密封圈加以密封,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密封圈通常为一环形的垫片或者呈锥形的垫片,阀门在与螺母接触的时通过螺纹进行固定,而阀门底部需要与密封圈进行接触,在旋转之后容易导致密封圈折皱,导致密封效果不佳,同时密封圈在安装过程中容易丢失,影响安装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冷剂管的接头结构,能够防止铝与铜的接触出现的化学腐蚀现象,同时保证密封圈不容易被损坏,提高密封效果以及降低更换频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冷剂管的接头结构,包括与阀门连接的螺母、设置于螺母内的外套管、设置于外套管内部的制冷剂管、设置于制冷剂管内部的内套管以及设置于内套管上的密封件,在所述的外套管顶部设置喇叭状的第一扩管部,在所述的制冷剂管的顶部设置第二扩管部,在所述的内套管顶部设置第三扩管部,所述的第一扩管部设置于第二扩管部外侧,所述的第三扩管部设置于第二扩管部的内侧,所述的制冷剂管外部涂覆一层树脂层,所述的密封件包括与第三扩管部配合的扩张部,在所述的扩张部顶部向下设置伸出部,所述的伸出部与扩张部将第三扩管部夹起。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伸出部的内侧设置凸起,该凸起卡设在第三扩管部顶部的下方。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凸起设置为环状且以伸出部的中轴线设置。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凸起至少设置两个且以伸出部的中轴线均匀分布。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伸出部向制冷剂管侧倾斜。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外套管的底部设置第四扩管部,通过所述的第一扩管部与第四扩管部将外套管固定于螺母内部。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螺母底部内孔边缘设置圆倒角,所述的第四扩管部与圆倒角配合。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制冷剂管为铝管,所述的外套管与内套管均为铝合金或者不锈钢材料制作。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内套管的下部为插入制冷剂管的插入部,所述的插入部从下至上直径逐渐增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铝管与铜接头不接触防止电化学腐蚀现象出现,提高铝管使用的寿命,同时通过对密封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具有伸出部,不会发生折皱能够提高密封效果,同时伸出部与第三扩张部配合提高密封件与内套管的结合度,防止密封件丢失而安装效率低下现象发生,方便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贤弘,未经李贤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30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