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31037.4 | 申请日: | 201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66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洪剑城;张东;罗贤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4 | 分类号: | C08L23/14;C08L23/12;C08L83/07;C08L51/06;C08K13/02;C08K3/04;C08K5/134;C08K5/526;B29B7/00;B29B9/06;B29C48/505;B29C48/57;B29C48/625;B29C48/92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万志香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聚丙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均聚聚丙烯粉料10~30份;共聚聚丙烯65~80份;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2~8份;羟基封端甲基乙烯基硅油0.2~1.5份;聚丙烯蜡接枝马来酸酐1~5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0.15份;过氧化二异丙苯0.02~0.15份;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0.1~0.3份;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0.1~0.3份。上述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同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冲击性能,可应用于电子器件托盘、火药容器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PP)因其具有综合性能优良、来源广泛、质轻价廉、易成型加工等特点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家电、汽车领域。
聚丙烯是高绝缘材料,表面电阻率为1016-1017,材料在摩擦、剥离、感应等过程,表面容易产生静电荷,由于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很高,很难将产生的静电荷转移,当表面静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易导致严重的危险,如吸尘、放电、击穿,甚至燃烧或爆炸,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抗静电改性,满足电子产品、军工火药等产品的包装运输要求。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相比导电碳黑具有添加量少、力学性能影响相对较小的特点。碳纳米管管径小,表面能大,很容易发生团聚缠绕,影响其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同时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导致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较低,需要提高添加量才能达到较好的导电性能。
目前,现有技术中对碳纳米管的分散做了一些研究,部分采用在溶剂中进行超声分散或反应接枝的方式,例如:中国专利CN201110211208采用在溶剂中对碳纳米管接枝马来酸酐;中国专利CN200510023659采用硝酸以及偶联剂对碳纳米管进行处理提高分散;中国专利CN200710067203采用超声处理以及溶剂反应接枝来提高分散;中国专利CN200610026438采用稀土改性碳纳米管;中国专利CN201410750672采用表面活性剂和偶联剂对碳纳米管进行超声处理;中国专利CN201611173296采用表面活性剂对碳纳米管进行超声处理。
采用添加偶联剂或相容剂进行熔融挤出来提高聚合物与碳纳米管的相容性,例如:中国专利CN201510273898、CN201510861250采用添加偶联剂提高相容性;中国专利CN201811544207采用添加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来提高碳纳米管与复合材料的相容性。
但是现有技术中仍缺少一种同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冲击性能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同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冲击性能,可应用于电子器件托盘、火药容器等领域。
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聚聚丙烯粉料的粒径为0.15~0.5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羟基封端甲基乙烯基硅油中的乙烯基的含量为6~8mmol/g。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丙烯蜡接枝马来酸酐的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8wt%。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为:
抗静电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10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