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疏水吸湿织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15231.3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0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赵燕;张海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4/32 | 分类号: | D06M14/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疏水 吸湿 织物 涂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疏水吸湿织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为:将亲水单体、疏水单体和交联剂混合后,在织物表面引发聚合和交联制得疏水吸湿织物涂层,其中,疏水单体的碳链长度大于亲水单体,且疏水单体的质量占亲水单体、疏水单体和交联剂总质量的百分比为65%~95%;制得的疏水吸湿织物涂层为主要由亲水链段(含亲水基团)、疏水链段(含疏水基团)和交联剂构成的共聚网状结构,疏水链段起到排斥液体水滴的作用,而亲水链段则起到吸收气态水汽的作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制得的织物涂层具有较好的吸湿和疏水性能,涂层对基材改性后不会改变织物风格,应用前景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疏水吸湿织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前进,纺织领域中更加舒适化、功能化、智能化的织物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疏水透湿织物,也称为可呼吸织物,是指在一定状态下不能被水润湿,但人体散发的汗液却能通过织物扩散或传递到外界,不在体表和织物之间集聚冷凝。透湿性能主要与织物材料的吸湿性能及织物材料的结构相关。采用微细合纤长丝进行高密度织造,并进行收缩处理,可达到一定的疏水透湿的效果,如日本帝人公司的“Microfit Rectax”织物,采用涤纶微细旦纤维织造高密织物并利用组织的浮长线来模拟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同时对坯布进行收缩处理和拒水整理,使其具有良好的疏水吸湿性能。另外,也可采用丙烯酸或聚氨酯做涂层,在织物表面涂覆一层疏水透湿的薄膜,或者将具有疏水透湿功能的薄膜如聚四氟乙烯膜与织物复合,如Gore公司的Gore-tex产品,将疏水PTFE(聚四氟乙烯)薄膜层压与亲水PU(聚氨酯)涂层结合以实现疏水透湿功能。这些疏水透湿织物通过织物结构间隙、或致密疏水膜存在的微孔,使水汽透过、散发,但并不能进行吸湿。故当疏水性满足要求时,织物的吸湿性能下降,大大降低了织物在穿着时的舒适感。
专利CN201821044727.X公开了一种防水透气弹性春亚纺面料,设置有防水层、基础层、弹性层、透气层和防水层,但此种织物手感厚重,吸湿性较差。高密织物由于不存在致密的薄膜,主要通过织物结构的紧密性达到疏水效果,故其吸湿性能较好,而疏水性能较差;层压法制备的多层面料,或聚氨酯涂层法制备的具有微孔结构薄膜,通过表面存在微孔,使水汽透过、散发,但并不能进行吸湿,当气态水分子较多时,不能迅速被透过,易在表面聚集冷凝,使人体穿着感觉闷热,吸湿性能差引起穿着不适,且由于涂层较厚或层压层数较多,使织物风格和手感较差,其应用范围也相应受到限制。
疏水吸湿,是指涂层织物在具备对液态水疏水性的同时,能对气态水汽有吸收性能。文献(耐水压透气超疏水纺织品的制备[J].印染,2017,43(02):1-5+15.)以正硅酸乙酯、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前驱体,在纤维表面负载疏水性纳米SiO2,在涤纶织物表面构筑微纳双阶粗糙结构,结合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疏水化作用,获得具有超疏水和透气性的多功能织物,改性后织物表面的水滴接触角为162°,但由于其中不含亲水性物质,当湿度较大时,织物吸湿性能差,织物表面容易凝聚水滴,降低人体的舒适性。
目前,疏水与吸湿性能之间矛盾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通过技术改性使织物达到疏水吸湿功能,同时不改变织物原始风格,能够拓宽织物的使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疏水吸湿织物无法同时具有较好的疏水与吸湿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疏水吸湿织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52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植物油生产加工用储存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人脸识别方法、系统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