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13618.5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5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乔文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淙创(上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B2/64;E04G11/08;E04G13/02;E04G17/065;E04G17/00;E04G15/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张欢勇 |
地址: | 202172 上海市崇明区新海镇跃***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结构 填充 界面 组合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结构及施工方法,素混凝土构造柱的模板施工采用混凝土构造柱支模体系,加筋混凝土加强带采用门洞过梁混凝土加强带支模体系,填充墙顶填塞的施工采用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其主要施工步骤包括:(1)施工准备;(2)砌筑部位基层清理、抄平;(3)放线立皮数杆;(4)排砖撂底;(5)砌筑填充墙;(6)混凝土加强带模板支设;(7)混凝土加强带施工;(8)支设构造柱模板;(9)浇注素混凝土构造柱;(10)安装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11)砌体顶部填塞,具有施工方便,模板装拆便捷,模板可循环利用,可有效保障构造柱施工质量,从而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结构及施工方法,适用于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施工。
背景技术
砌体本身属于脆性材料,其强度等级低、吸水率高、收缩变形大。对于砌体的胀缩,不同的部位是不相同的,往往是两头大而中间小,当填充砌体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小且墙体材料的抗拉强度较大时,变形出现在界面处,产生界面缝。因此在混凝土墙柱与砌体接触的部位易出现裂缝,已成为建筑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
混凝土结构室内填充墙砌体裂缝主要集中于砌体与混凝土框架梁、柱、墙的结合部位,属于工程质量通病范畴。因室内填充墙多使用轻质砌块材料,砌块墙体整体性较差,抗拉强度较低,与混凝土结构的材质不同且膨胀系数不同,两者变形很难协调一致,因此在温度影响下,易引起变形裂缝,并导致墙面抹灰层、涂料层表面开裂。
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裂缝的存在给人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也增加了外墙面渗漏风险,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和敏感的问题,因此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亟需研发出一种可预防质量通病的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及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结构及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模板装拆便捷,模板可循环利用,素混凝土构造柱的模板施工采用混凝土构造柱支模体系,加筋混凝土加强带采用门洞过梁混凝土加强带支模体系,填充墙顶填塞的施工采用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可有效保障构造柱施工质量,从而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种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施工准备;2)砌筑部位基层清理、抄平;3)放线立皮数杆;
4)排砖撂底;5)砌筑填充墙;6)混凝土加强带模板支设;7)混凝土加强带施工;8)支设构造柱模板;9)浇注素混凝土构造柱;10)安装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11)砌体顶部填塞。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方法施工得到的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界面组合抗裂结构。
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和显著效果:
1本发明涉及的混凝土构造柱支模体系,设计新颖、合理,加工简单、安装方便,拆除灵活可以有效提高周转利用率高,对拉螺杆加固构造柱模板,可避免砖墙上留模板加固洞口,可有效保障构造柱施工质量,从而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
2本发明采用的构造柱遇到螺杆孔较难布设时的支模体系和防水要求高外墙时的支模体系,采用预先植入的钢筋和L型预埋筋可解决构造柱模板的安装难题,抗侧轻钢架可保障模板的稳固,从而保障构造柱的施工质量。
3本发明涉及的门洞过梁混凝土加强带支模体系,结构设计新颖,可实现快速装拆,可有效保证门洞过梁混凝土加强带的施工质量。
4本发明中的活动推拉填塞板,安装时只需将拉杆套筒套在穿墙螺杆对应位置,采取措施作一固定,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淙创(上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未经淙创(上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3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