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固定直升机旋翼的可收缩式强风减振系留杆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07742.0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97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延黎;邓涛;柳平;赵柯;张露;文张军;苗卓广;刘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F3/00 | 分类号: | B64F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吕小琴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固定 直升机 收缩 强风 减振系留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定直升机旋翼的可收缩式强风减振系留杆,包括安装底座机构、设置于安装底座机构上并可沿着竖直方向伸缩的伸缩杆机构以及设置于伸缩杆机构上用于对旋翼进行夹持固定的旋翼固定机构;所述旋翼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伸缩杆机构上的旋翼定位支架以及铰接设置于旋翼定位支架上的旋翼固定夹,本技术方案的强风减振系留杆对直升机旋翼进行基本支撑和固定的基础上,能够衰减强风天气下旋翼垂向振动时产生的作用力,保护旋翼不受损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减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固定直升机旋翼的可收缩式强风减振系留杆。
背景技术
直升机作为一种多功能飞行设备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直升停放时,长时间悬在半空中的旋翼受到强风作用时会上下摆动,容易造成损坏,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影响直升机出勤效率与飞行安全。因此有必要对旋翼进行垂向支撑与固定,以保护其不受损伤。目前的直升机只有少量配备旋翼的支撑系留装置,且大都采用普通的刚性杆件直接连接旋翼与地面,仅能起到基本的支撑作用,由于直接在旋翼与地面之间进行刚性支撑,在强风情况下,旋翼产生的垂向振动容易将力通过地面反作用在旋翼上,造成旋翼损伤。
同时,目前所使用的直升机旋翼支撑系留装置为两段式杆件于顶部固定机构,这样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杆件较长,在存放时需要占用较长空间,不便于携带,尤其是不便于在直升机有限的空间内作为一种维护设备携带;其次是只能在中间偏上的位置手动旋转旋钮以锁止两段杆件,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力量,而且不方便操作人员判断紧固的程度是否能够满足杆件工作要求;在杆件对旋翼包装套进行固定时,只能在顶部进行操作固定,而旋翼的高度较高(2米及以上),因此在顶部进行固定操作会有一定的困难。
由于当前直升机旋翼的支撑系留装置存在诸如上述的不足,影响直升机出勤与维护效率,甚至飞行安全,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更加合理可靠、操作简易、能够在强风下保护旋翼且便于存放甚至便于随机携带的直升机旋翼支撑系留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专利发明了一种用于固定直升机旋翼的可收缩式强风减振系留杆,能够衰减强风天气下旋翼垂向振动时产生的作用力,保护旋翼不受损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一种用于固定直升机旋翼的可收缩式强风减振系留杆,包括安装底座机构、设置于安装底座机构上并可沿着竖直方向伸缩的伸缩杆机构以及设置于伸缩杆机构上用于对旋翼进行夹持固定的旋翼固定机构;所述旋翼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伸缩杆机构上的旋翼定位支架以及铰接设置于旋翼定位支架上的旋翼固定夹。
进一步,所述伸缩杆机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三伸缩杆和第四伸缩杆,所述四根伸缩杆均为空心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端底端设置有用于安装钢丝绳的安装横梁;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之间设置有第一伸缩关节组件,所述第二伸缩杆与第三伸缩杆之间设置有第二伸缩关节组件。
进一步,所述旋翼定位支架包括两根支架横梁、两根支架纵梁以及设置于两根支架横梁中部的支架连接板,所述两根支架横梁结构相同且两根支架纵梁结构也相同,所述支架纵梁与支架横梁端部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设置,所述旋翼固定夹为两个且两个旋翼固定夹相对于伸缩杆机构对称设置于两根支架纵梁上,所述旋翼固定夹的端部设置有绕绳凹槽,所述绕绳凹槽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钢丝绳一端固定设置于旋翼固定夹的安装孔内,钢丝绳另一端穿进第一伸缩杆内并绕过安装横梁从第一伸缩杆穿出最终固定设置于另一个旋翼固定夹的安装孔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伸缩关节组件包括外套于第二伸缩杆端部的外圆柱套、固定设置于外圆柱套上的上套、固定设置于外圆柱套上的下套、设置于外圆柱套上的卡爪以及设置于上套和下套之间并可沿着竖直方向滑动的滑套;所述外圆柱套周向方向设置有凸环结构,所述卡爪铰接设置于凸环结构上;所述外圆柱套以及第二伸缩杆上均设置有卡爪转动后用于锁止第一伸缩杆的卡爪通孔,所述上套与外圆柱套之间设置有卡爪弹簧,所述卡爪弹簧一端固定于上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77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