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抗震支护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05718.3 | 申请日: | 2019-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0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 发明(设计)人: | 赵媛静;唐伟;尤小明;江丽丽;孙敬涛;李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2D27/00 | 分类号: | E02D27/00;E02D31/00;E02D31/0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抗震 支护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抗震支护结构,包括支护体,支护体包括相互固定的连接部和拱形的支撑部,支护体内设有多组依次排列分布的支撑单元,每组支撑单元均包括两组连杆组,两组连杆组交叉设置且相互铰接;支撑单元的一端与支撑部固定,支撑单元的另一端与连接部固定。采用本方案能解决现有的抗震支护结构稳定性差,导致建筑抗震性能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抗震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很多自然灾害还是无法避免,比如地震,目前只能通过对建筑的结构和材质进行设计和选择,尽可能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加强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筑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地基,目前市场上有较多的建筑地基基础抗震元件,其中也不乏使用拱形结构,提升建筑稳定性的,但是现有技术多使用普通的拱形结构作为支撑柱,仍然存在稳定性较差、缓冲性能不足、抗震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随着人们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现有的普通拱形支撑柱的已经无法达到用户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建筑抗震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抗震支护结构稳定性差,导致建筑抗震性能低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抗震支护结构,包括支护体,支护体包括相互固定的连接部和拱形的支撑部,支护体内设有多组依次排列分布的支撑单元,每组支撑单元均包括两组连杆组,两组连杆组交叉设置且相互铰接;支撑单元的一端与支撑部固定,支撑单元的另一端与连接部固定。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1)本方案的主体支撑部采用拱形结构,能对支护体上受到的力进行分解,提升了支护体的整体承受力,使支护体更坚固、更能承受外部作用力,从而使建筑整体更稳定;2)本方案的支撑部采用连接部进行固定,使支撑部的整体呈弧环形,相比于将支撑部制作成扇形,本方案更节约生产支护体的材料,且能减轻支护体的结构,使支护体的制作和使用更轻便;3)本方案在支护体内设有支撑单元,进一步提升了支护体对外力的承受能力,确保了支护体的坚固程度和对建筑的支撑强度,从而提升了建筑的抗震性能;4)本方案的支撑单元采用相互交叉铰接的连杆组,所以支撑单元具有一定的伸缩能力,能为支护体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使本方案的缓冲性能更优,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多组支撑单元之间设有骨架,骨架与至少两组支撑单元的连杆组固定。
本方案通过骨架使多组支撑单元之间相对固定,从而提升了支撑单元的稳定性,使支撑单元对支撑部提供的作用力更均匀稳定,从而使支护体更稳定。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支撑单元包括第一连杆组和第二连杆组,第一连杆组包括若干根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组包括若干根依次铰接的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交叉设置,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中部铰接;支撑单元的伸缩平面与支撑部的轴心线平行,骨架穿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部位设置。
本方案将骨架设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的部位,相比于使用轴销进行铰接,能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更稳定;同时,一个支撑单元受力发生形变时,本方案的骨架能通过其他支撑单元的支撑,为该支撑单元提供更强的支撑作用;而且本方案还能减少骨架受力不均、发生歪斜时,对相邻支撑单元造成的损伤,因为骨架发生歪斜时,能带动相邻支撑单元一起做伸缩运动而对所受的作用力进行分解。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支护体的壁内设有多个球形腔体,相邻球形腔体相互连通,每个球形腔体内均滚动设有固定球。
本方案通过在支护体的壁内设置球形腔体,使支护体的外部受力,能在内部进行分解和抵消,从而减少了支护体的内部应力,提升了支护体的强度,进而提升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固定球由惰性金属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57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