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隧道分部开挖转换过程的连接装置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02710.1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0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郭新新;汪波;乔小兵;王振宇;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丰强工程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5 | 分类号: | E21D11/15;E21D11/1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51229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亚男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部 钢带 第一层 开挖断面 混凝土 锚杆 内壁 两边 布设 喷射 开挖 部分弯曲 第二组件 第一组件 分部开挖 连接装置 隧道分部 转换过程 预留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分部开挖转换过程的连接装置与方法,包括依次开挖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第一分部的开挖断面内壁上喷射第一分部第一层混凝土;位于第一分部第一层混凝土的内侧安装第一分部钢带,第一分部钢带两边端设有的预留部分弯曲至第一分部开挖断面内部,并在第一分部钢带上打设第一锚杆;位于所述第一分部钢带内侧布设第一组件;第二分部的开挖断面内壁上喷射第二分部第一层混凝土;位于第二分部第一层混凝土内侧安装第二分部钢带,第二分部钢带的两边端与第一分部钢带两边端的延伸部分重叠,重叠部分打设第二锚杆固定,并在第二分部的开挖断面内壁安装第三锚杆;位于第二分部钢带内侧布设第二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分部开挖施工支护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分部开挖转换过程的连接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开挖,较为普遍的开挖方式为分部开挖。然而,当开挖大变形围岩隧洞,采用分部开挖工法时,在开挖过程中,土体分部处,受支护结构尚未形成有效的整体体系等因素影响,较易出现连接部位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隧道分部开挖转换过程的连接装置与方法,以解决常规支护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出现的失稳现象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隧道分部开挖转换过程的连接装置与方法,其包括依次开挖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
第一分部的开挖断面内壁上喷射第一分部第一层混凝土;位于第一分部第一层混凝土的内侧安装第一分部钢带,第一分部钢带两边端设有的预留部分弯曲至第一分部开挖断面内部,并在第一分部钢带上打设第一锚杆;位于所述第一分部钢带内侧布设第一组件;
第二分部的开挖断面内壁上喷射第二分部第一层混凝土;位于第二分部第一层混凝土内侧安装第二分部钢带,第二分部钢带的两边端与第一分部钢带两边端的延伸部分重叠,重叠部分打设第二锚杆固定,并在第二分部的开挖断面内壁安装第三锚杆;位于第二分部钢带内侧布设第二组件。
优选地,第一分部钢带为第一分部W型钢带,第二分部钢带为第二分部W型钢带。
优选地,第一分部W型钢带两侧弯曲至开挖断面内部。
优选地,第一分部钢带和第二分部钢带之间的叠合处长度为20~30cm。
优选地,第一组件包括依次布设于第一分部钢带内侧的钢筋网、拱架和混凝土层。
优选地,第二组件包括依次布设于第二分部钢带内侧的钢筋网、拱架和混凝土层。
一种用于隧道分部开挖转换过程的连接方法,包括:
S1、开挖第一分部;
S2、第一分部开挖断面内壁上喷射第一分部第一层混凝土;
S3、第一分部第一层混凝土内侧安装第一分部W型钢带,并打设第一锚杆,第一分部W型钢带与开挖断面上边密贴,两侧弯曲至开挖断面内部,且超出两侧边角点的预留长度为20~30cm;
S4、第一分部W型钢带内侧挂钢筋网、立拱架、复喷混凝土;
S5、开挖第二分部;
S6、第二分部开挖断面内壁上喷射第二分部第一层混凝土;
S7、将第一分部开挖中安装的第一分部W型钢带两侧预留部分延展至下部开挖断面侧边;
S8、第二分部第一层混凝土内侧设置第二分部W型钢带,并与第一分部W型钢带叠合,并采用第二锚杆固定叠合部分;
S9、第二分部开挖断面内壁安装第三锚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丰强工程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南交通大学;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丰强工程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27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