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动态温度测量的时域校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198078.8 | 申请日: | 2019-0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42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 发明(设计)人: | 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K15/00 | 分类号: | G01K1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动态 温度 测量 时域 校准 方法 | ||
1.一种用于动态温度测量的时域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用Laplace形式表示温度测量的各个数据,根据动态系统的表示模式,系统的输入量用a(s)表示,系统的输出量用b(s)表示,系统的传递函数用H(s)表示,系统的输入端误差量用的d1(s)表示,系统的输出端误差量用的d2(s)表示,系统误差为d3(s);
步骤2、建立温度测量的误差公式并从中分析动态测量的误差数据;
步骤21、根据动态系统的表示形式,温度测量的误差公式进一步表示为:
b(s)=H(s)[a(s)+d1(s)]+d2(s)+d3(s) (1)
步骤22、由于误差本质的一致性,动态误差和静态误差都理解成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但是由于动态误差中包含了随机性和动态性,所以需要与静态误差相区分之后进行具体的数据处理;
根据式(1),对公式进行变形之后得到:
b(s)=H(s)a(s)+[H(s)d1(s)+d2(s)+d3(s)] (2)
由于温度测量的瞬变温度的值较大,通常情况下,认为静态误差的数值相比之下忽略不计,所以只含有动态误差的系统输出值b1(s)直接表示成:
b1(s)=H(s)a(s) (3)
步骤23、根据传递函数建立模型得知:
H(s)=B(s)/A(s) (4)
其中,B(s)是系统输出总量的Laplace变换形式,A(s)系统输入总量的Laplace变换形式,由于H(s)的计算方式是温度测量模型在频域内的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H(s)的计算方式直接丢失了对温度瞬态变化的计算,所以导致温度测量的数据丢失;为了不影响系统的直接测量,同时增加瞬态温度的测量数据,对A(s)的计算进行阶跃函数增加;
使用阶跃函数算法的前提是,保证温度误差是主要因为动态误差导致的,具体检测适应相频数据作依据,分析传感器对输入信号是否产生畸变,如果没有,则适用,否则方法不适用;
所述阶跃函数需要借助单位阶跃信号u1(t)结合温度测量的瞬变温度u2(t)进行计算;
所述动态温度测量包括:双电偶温度测量装置,所述双电偶温度测量装置包括:
能量供应单元、采样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其中,采样处理单元中还包括一种温度测量电路;
能量供应单元,主要分为供电电源和能量管理两个模块,通过能量管理模块对电源的电流进行控制,为整个装置的运行提供合理的能源支持,所述能量管理模块对所述供电电源的电量使用进行优化管理,实现最大可能性的经济化效应;
采样处理单元,通过设置温度测量电路对被测场进行温度的实时测量,并通过A/D转换模块对测量数据进行模电转换,从而完成采样工作,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数据;
数据处理单元,为了减小成本,主要使用功率较小的微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初步数据,在总控制端的管理下,对所需数据进行必要的传输和存储工作;
数据传输单元,实现节点之间数据的无线传输和交换,主要通过射频、超声波或者光波这三种传输媒介;
温度测量电路,包括热电偶TC1、热电偶TC2、运算放大器U1、运算放大器U2、运算放大器U3、集成芯片U4、集成芯片U5、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感L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MOS管M1、三极管Q1、三极管Q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蜂鸣器BUZ1、开关SW1和开关SW2,所述电感L1的一端与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二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开关SW1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三引脚与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六引脚、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九引脚、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十一引脚均为断路,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十二引脚、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五引脚与电压信号VCC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七引脚与所述开关SW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八引脚与所述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十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与所述热电偶TC1的负极连接,所述热电偶TC1的正极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第四引脚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七引脚均为断路,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五引脚、所述MOS管M1的G极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七引脚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MOS管M1的S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MOS管M1的D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2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2的第四引脚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2的第七引脚均为断路,所述运算放大器U2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热电偶TC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热电偶TC2的正极与所述开关SW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蜂鸣器BUZ1的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BUZ1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SW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2的第二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感L4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感L3的一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3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3的第四引脚和所述运算放大器U3的第七引脚均为断路,所述运算放大器U3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压信号VOUT、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3的第三引脚与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三引脚为断路,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二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5的第八引脚与电压信号VCC连接;
所述热电偶TC1对被测场进行连续的实时温度测量,并将测量数据传递给所述集成芯片U4,通过与可闭支路上的所述热电偶TC2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避免了丢失突变的温度数据,保证对动态温度的全面测量;
所述二极管D1是稳压二极管,通过与所述集成芯片U4连接,在稳定低压时保证高阻值特性,从而保护所述热电偶TC2的测量支路不因高压产生损坏;
所述MOS管M1通过连接所述热电偶TC1和所述热电偶TC2的温度测量支路,利用自身的电场反转特性,当二者的温度转换数据在安全范围内时,所述MOS管M1稳定在G极上积累正电荷,否则积累负电荷,从而更新温度实时测量数据;
所述集成芯片U4的型号是AD734,所述集成芯片U5的型号是AD584KA;
所述蜂鸣器BUZ1在所述三极管Q2的控制下,当电流达到工作点时,认为测量温度过高出现安全隐患,发出警报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807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