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96087.3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38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安文超;张雷;杨继文;马洁;黄永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霖园外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97/02;C08L61/34;C08L51/06;C08K13/06;C08K9/06;C08K5/521;C08K3/22;C08K3/38;C08K7/26;B29B9/06;B29C48/92 |
代理公司: | 合肥德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8 | 代理人: | 傅磊 |
地址: | 242100 安徽省宣城市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霉 阻燃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丙烯55-65份、改性竹粉38-55份、樟木粉2-5份、艾叶粉2-5份、苯并恶嗪树脂3.8-5.5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2-5份、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1-2.8份、偶联剂0.5-3.2份、润滑剂2.5-4份、填料3-11份、阻燃剂7-16份、抗氧剂2-3.5份;其中,所述阻燃剂为季戊四醇磷酸酯蜜胺盐、磷酸三甲酯、硅酸钠、偏硼酸钠、硼酸镁、三氧化二锑的混合物,且季戊四醇磷酸酯蜜胺盐、磷酸三甲酯、硅酸钠、偏硼酸钠、硼酸镁、三氧化二锑的重量比为30-45:2-9:10-22:2-7:1-5:3-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竹粉按照以下工艺进行制备:按重量份,将5-8份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2-3.8份硅烷偶联剂KH-570和0.5-2.5份苯甲酸加入70-100份水中,加热至65-75℃搅拌均匀得到浸渍液;将35-45份竹粉在135-145℃下热处理60-100min,然后进行电晕处理,之后加入200-350份质量分数为8-13wt%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10-18h,洗涤、干燥后加入浸渍液中浸渍7-10min,取出后晾干得到所述改性竹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粉为毛竹竹粉、箭竹竹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晕处理的输入电压为220V,功率为300-450W,时间为6-10s,处理距离为8-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硼酸酯偶联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或聚乙烯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沉淀碳酸钙、高岭土、硅藻土、陶土、滑石粉的混合物,且沉淀碳酸钙、高岭土、硅藻土、陶土、滑石粉的重量比为5-14:2-7:3-9:1-5:6-14。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412S、抗氧剂168、硬脂酸锌的混合物,且抗氧剂1010、抗氧剂412S、抗氧剂168、硬脂酸锌的重量比为9-13:2-7:3-5:1-4。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偶联剂加入乙醇中,然后加入填料、樟木粉和艾叶粉搅拌均匀,加热至65-70℃后搅拌45-90min,过滤,在70-85℃下干燥2-5h得到物料A;
S2、将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润滑剂、阻燃剂、抗氧剂加入混合机中,在转速为2500-3000r/min的条件下搅拌12-20min得到物料B;
S3、将改性竹粉在70-80℃下干燥至含水率为2-3wt%,加入混合机中,加入聚丙烯和苯并恶嗪树脂,在转速为2500-3500r/min、温度为55-65℃的条件下搅拌8-15min,然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得到物料C;
S4、将物料C与物料A加入混合机中,在转速为2500-3500r/min、温度为40-50℃的条件下搅拌10-15min,然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得到物料D;
S5、将物料D与物料B加入混合机中,在转速为2500-3500r/min、温度为35-45℃的条件下搅拌5-10min,然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挤出成型得到所述防霉阻燃竹塑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霖园外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霖园外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608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概率分析的发光测试平台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非晶硅太阳能片的真空镀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