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AO污水处理工艺的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4839.2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0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施汉昌;唐安平;韩晓磊;汪秋婉;刘海青;杨茹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协同创新智慧水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臧冰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aao 污水处理 工艺 流程 智能 控制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AAO污水处理工艺的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所述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进水泵编组实时控制模块、好氧池曝气实时控制模块、内回流泵控制模块、碳源投加实时控制模块、除磷剂投加实时控制模块和排泥泵实时控制模块,本申请提供的实时控制模块适用于以AAO工艺为基础的主流工艺的污水处理厂,通过智能控制工艺运行中关键设备来高效地保证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处于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从而使表面看似无关,运行参数相互独立的不同工艺单元及运行条件有机地整体融合,进而既能够保证处理出水达标,又能降低关键设备的能耗以及碳源和除磷剂等药剂的使用量,最终实现污水处理厂最大化节能降耗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环境工程类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AAO污水处理工艺的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AAO(Anaerobic-Anoxic-Oxic,厌氧-缺氧-好氧)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是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中污水依次流经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因此AAO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具有较高COD(化学需氧量)去除以及脱氮除磷功效。具体地,在AAO工艺中,原废水首先进入厌氧区,兼性厌氧发酵菌在厌氧环境下将原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VFA)等分子量较小的中间发酵产物,聚磷菌则分解体内的聚磷酸盐以提供能量供专性好氧聚磷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生存,同时吸收VFA以合成聚-β羟基丁酸盐(PHB);随后,废水进入缺氧区,反硝化菌以好氧区回流液中的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和氮源,以原废水中的有机质和碳源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达到脱氮目的;在好氧区,硝化细菌将入流中的氨氮及有机氮氨化成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聚磷菌则在利用废水中残留有机质的同时,主要通过分解其体内贮存的PHB所放出的能量维持其生长,并过量摄取污水中的溶解态磷。磷的去除最终通过排除二沉池的富磷剩余污泥完成。在AAO工艺运行状况下,通过混合液回流(内回流或硝化液回流)达到有效的硝化和反硝化目的,即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OD、氨氮和总氮;通过污泥回流(外回流),补充生化反应池中活性微生物浓度,确保生化处理效果。
在传统AAO污水工艺基础上,还开发出例如多级AO和AAO-MBR等改良工艺,这些改良工艺系统均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泥水分离区。
目前,基于AAO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消耗大量的电能和化学药剂,迫切需要解决能耗和药耗过高的问题。污水处理厂的电耗主要来自好氧池充氧曝气用电,而药耗主要包括所投加的碳源和除磷剂。部分污水处理厂在药耗中占比最大是所投加的碳源,这是因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COD较低,不能满足微生物在脱氮除磷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需要向污水中投加碳源补充微生物所需要的COD。此外,由于污水处理厂在碳源供给上一般优先考虑脱氮需求,然后才考虑除磷,所以污水处理厂的生物除磷一般效果较差。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需采用化学除磷作为辅助除磷方法,投加的除磷剂是与磷酸盐能够有效反应并产生铝盐或者铁盐沉淀物,通过排泥系统排出以达到除磷的目的。
AAO污水处理工艺中各个工艺段相互依存,但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与污水处理工艺中各工艺段的工艺要求又有局部矛盾,例如,碳源投放量同时受到原污水COD含量的影响以及内回流出水中的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DO)会消耗外加碳源,从而需要增加投入外加碳源,而外加碳源过量投放会降低生物处理的效果;内回流与碳源投加之间的关系复杂;排泥系统又影响污泥停留时间,进而对系统除磷产生影响;并且排泥系统与污泥浓度有直接关系,污泥浓度的稳定对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至关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协同创新智慧水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协同创新智慧水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48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