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2831.2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18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郝俊杰;谢淑娜;茹艳艳;刘佳中;李保叶;李永强;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华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2 | 代理人: | 张爱军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测 小麦 赤霉病 初始 侵染 丰富 方法 | ||
本申请针对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提供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将接菌的秸秆放置在麦田地表作为指示物,观察秸秆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子囊壳情况,按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根据每根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级别,计算田块放置秸秆的平均级别,依据平均级别确定该田块周围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再结合小麦扬花期天气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本方法建立了通过监测接菌玉米或水稻秸秆子囊壳的数量与赤霉病发生严重度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统一标准的监测、调查和判别方法,方便基层农技人员操作,便于推广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我国冬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监测预警,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监测预警方法,属于农作物流行性病害综合防控领域。
背景技术
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
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区域的冬小麦是我国赤霉病的易发区和常发区,其中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麦区是赤霉病的重发区。长江流域的小麦-水稻轮作和黄淮区域的小麦-玉米轮作是赤霉病常发区的主要种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连续多年的秸秆还田、简/免耕、跨区机收等耕作方式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病原菌的积累和相关病害的传播流行。
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抽穗扬花期遇上降雨或高湿天气及充足的初始侵染源是导致赤霉病流行成灾的重要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初始侵染源主要为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在地表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释放的子囊孢子。一方面,由于过去10余年我国农田推行的连续多年秸秆还田,造成土壤中赤霉病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种植户粗放式的田间耕作,造成部分玉米秸秆或水稻秸秆残留于土壤地表,为土壤中赤霉病菌繁殖及子囊壳产生提供了良好载体,如果遇到合适的温湿度,就可能在地表秸秆残体上产生充足的初始侵染源子囊壳。
麦田地表残留秸秆上子囊壳产生的数量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通常在5~30℃的温度条件下均能在玉米秸秆上产生子囊壳,最佳温度为21.7℃,但在20~25℃才能成熟;在大于7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才能产生子囊壳,大于85%时才能成熟。在15~25℃(最佳温度为21℃)和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子囊孢子最易释放。3月~4月,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等赤霉病常发麦区温度通常是满足的,但湿度不一定,湿度主要受天气降雨和田间灌溉的影响,因此气候是影响秸秆产生子囊壳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监测预警是指导防控作物流行性病害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前发布预测预报信息,研判病害发生趋势,明确重点防控区域,指导各地适时开展科学防治。过去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或预测预报,主要是通过收集大尺度大范围的气象数据(如降雨、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以及调查田间残留的秸秆数量、带菌秸秆数等基础数据,建立小麦赤霉病的预测模型。多数预测模型对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有些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当地的气象因子等数据,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方法需要改进。
以往对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监测对象主要是查看田间地表秸秆残体的多少及其产生的子囊壳数量,但由于田间秸秆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一是带菌量不一,有带菌的、不带菌的;二是存在形态多样,有平铺地表、斜插土壤、半掩埋等多种存在形式,这些都影响其产生子囊壳的数量,进而为监测及判断增加难度和工作量。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2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北方地区的鲜食玉米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玉米地套种魔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