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0066.0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0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韩伟勇;郭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C5/02 | 分类号: | A44C5/02;A44C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施敬勃 |
地址: | 52385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戴 设备 连接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连接带包括连接带基体(100)和连接部(200),且相邻的两个连接带基体(100)之间通过连接部(200)连接,连接带基体(100)包括第一基座(110)、第二基座(120)和弹性件(130),弹性件(130)设置于第一基座(110)与第二基座(120)之间,连接部(200)包括第一连接件(210)、第二连接件(220)和第一铰接轴(230),第一连接件(210)与第二连接件(220)交叉设置于第一铰接轴(230),且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绕第一铰接轴(230)转动。上述方案能够解决可穿戴设备的穿戴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电子产品也开始增加网络交互方面的功能,比如过去只能用来看时间的手表,现今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相连,进而来显示来电信息、天气信息等实用内容。目前,可穿戴设备是近年较为受用户青睐的产品,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可穿戴设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将各种功能植入可穿戴设备中。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调节方式,通常由用户根据自身佩戴位置的尺寸大小来主动调节连接带的长度进行佩戴。但这种调节方式是阶越式的,以传统的三株表带为例,用户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链节的数量来调节表带的尺寸,调节时最小的调节量为一个链节的宽度,因此,此种调节方法根据手腕的实际粗细无法实现精确调节,导致表带与手腕的贴合效果较差,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容易出现晃动等不适。
尤其是对于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其内部设置有可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传感器,例如光感测器等。可穿戴设备可通过该传感器采集用户生理参数。在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用户生理参数的过程中,当表带与皮肤之间存在较大缝隙时,导致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贴合效果较差,从而导致环境光等干扰因素会影响传感器感测精度,进而导致可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生理参数(即接触式测量)时的准确性较低。可见,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存在穿戴效果较差的问题。当然,不局限于往手腕上佩戴的可穿戴设备,其它往脚腕或腰部佩戴的可穿戴设备均存在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存在穿戴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带基体和至少两个连接部,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带基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连接带基体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基座之间;
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交叉设置于所述第一铰接轴,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绕所述第一铰接轴转动。
基于上述公开的连接带,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上述的连接带。
本发明公开的连接带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通过在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之间设置弹性件来实现连接带的弹性调节功能,同时在两个连接带基体之间连接有连接部,而连接部能够通过调节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实现连接件在连接带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化,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此种连接带能够根据连接带上的拉力变化而精准地调节连接带的长度,使连接带与用户的皮肤紧密地贴合,避免可穿戴设备出现晃动等不适,同时还能够使得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贴合效果较好,避免环境光等干扰因素影响传感器感测精度,从而能够提高可穿戴设备在内接触式测量用户生理参数时的准确性。
可见,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述的连接带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带能够使得可穿戴设备的穿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0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铁施工用洞内机械桩施工工艺
- 下一篇:机电耦合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