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麻花钻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89475.9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2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钰工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51/02 | 分类号: | B23B5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韦恩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5 | 代理人: | 李华双 |
地址: | 2016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麻花 | ||
本申请公开麻花钻,在工作部前端设置锥体部,所述工作部的外侧面设有用于分流切割排屑的螺旋沟槽;所述锥体部的外侧面从前端到尾端设有直径按顺序依次变大的多组复合切割刃,所述锥体部最尖端设有钻尖顶刃。使用时,钻尖顶刃可以起到初始定位的作用,切割过程由钻尖顶刃和多组复合切割刃共同完成。由于钻尖顶刃和多组复合切割刃的直径从尖端到尾翼依次变大,可以说其切削物体余量根据钻孔直径大小合理地分配,切除物体量被逐渐分解切削,切削力度在各切割刃上被分散,每个切割刃受到的反作用力也变小,出刀边毛刺少,钻孔加工更顺利,钻孔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金属切削加工及金属切削刀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麻花钻。
背景技术
图1为常规结构麻花钻的示意图。图1中上一行左侧为麻花钻主视图,右侧为钻尖俯视图,图1中下一行为麻花钻部分截断3D立体图。麻花钻大多是用在远离钻床等其他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场所,使用手持电动工具进行打孔作业,受人的手臂力、电动工具功率等限制,现有技术的麻花钻在打孔时的效率就受到很大的制约——打孔定位难、速度慢、效率低。
图1所示的常规结构的麻花钻,其加工切削过程分析示意如图2所示。在钻孔时,是由两个对称分布的一字形主刀刃同时完成相应尺寸的金属切削量的加工,切屑是一整块(切屑的横断面面积大),使得其钻孔时所需的功率较大,同时其两个刃口上受到的反作用力也很大,刃口易受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麻花钻打孔定位难、速度慢、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麻花钻,包括柄部及与所述柄部连接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锥体部和与所述锥体部固定连接的圆柱部,所述工作部的外侧面设有用于分流切割排屑的螺旋沟槽,所述螺旋沟槽从所述椎体部前端绕至所述圆柱部;
所述锥体部的外侧面从前端到尾端设有直径按顺序依次变大的多组复合切割刃,每组复合切割刃分布在相邻的切削面和修光面上;
所述锥体部最尖端设有钻尖顶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沟槽的两侧沟槽侧壁顶端连接为多条螺旋线;
所述的每个切割面与所述螺旋沟槽的两侧沟槽壁面相交的线段均为所述的主切割刃,所述的每个切割面之间与所述台阶圆柱外圆表面及螺旋沟槽壁面相交的线段为所的副切割刃,所述主切割刃与副切割刃相交点为所述复合切割刃的刀尖,所述复合切割刃的刀尖分布在所述多条螺旋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切割面上绕轴线沿圆周方向分布(连接)在所述主切割刃之后的分别是主切割刃后刀面和主切割刃后背;所述各修光面上绕轴线沿圆周方向分布(连接)的在所述副切割刃之后的分别是副切割刃后刀面和副切割刃后背;
所述主切割刃、副切割刃和刀尖组成单元复合刃,所述单元复合刃对应的单元刀齿是由前刀面、所述主切割刃后刀面、所述副切割刃后刀面组成的三面棱体,所述前刀面位于所述螺旋沟槽内的刀沟前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复合切割刃均与所述椎体部同轴;
所述每组复合切割刃角度根据每组复合切割刃所处的不同直径位置上的不同线速度来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线与锥体(或柱体)部轴线在轴剖面投影的夹角为螺旋角ω0,每组复合切割刃角度包括:
主偏角κr,其角度范围为10°~80°;
副偏角κr′,其角度范围为0.5°~5°;
法向后角αn,其角度范围为0.5°~8°;
法向前角γn:由所述螺旋沟槽的侧壁确定且各个单元刀齿都不相同,其角度范围为-γn~+γ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钰工机电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钰工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94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刺针式果园松土施肥机
- 下一篇:一种轴承套圈打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