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及水生态系统梯级式修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88556.7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8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潘彦羽;蒲帅;龚浩;吴朝阳;高智荣;陈涛;龚燕芳;张春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吴静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水体 生态系统 方法 水生 系统 梯级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向原水体投入水体底质改良剂,待水质变清后进行水生植被种植,改善水体光补偿的条件,构建水下森林系统;2)在水体两边构建生态拦截系统,降低水体固体悬浮物,保持水质;3)在生态拦截系统外围构建地表径流缓冲区,用以防止风吹雨打后导致的边坡不稳定,水土流失后浑浊水污染水体。通过该方法形成了水生态系统梯级式修复系统,能够有效防止岸线侵蚀,通过水生态拦截系统有效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极大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体提供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进而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系统,兼顾美学及亲水性,具有良好的示范及教育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及水生态系统梯级式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国内研究对湖泊富营养化、黑臭水体等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随着国家与地方的财政与技术投入,黑臭水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极大缓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大多数水体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相反,我国大部分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即随时面临蓝藻爆发或者富营养化的问题,一旦受到外界刺激,这种亚健康状态的水体将会彻底被污染,爆发水安全问题,一旦受到外界刺激,这种亚健康状态的水体将会彻底被污染,爆发水安全问题,影响周遭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有必要为该类亚健康水体建立健全的生态系统,使之有较强的纳污净化能力,抵抗外界污染对水体的冲击。以往水体污染治理过程中大多采用清淤、曝气、人工浮岛、人工湿地等方法或这些方法的组合工艺,以达到控制和治理的目的。但上述方法存在考虑面窄、留有死角以及缺乏系统性、美观性等缺点,严重制约水生态面源污染的监控和治理。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南方水系资源众多,尤其在农村或城郊区域。由于多数农村或郊区的河流、湖泊、池塘中无沉水植物群落及健全的食物网,即生态功能退化、缺失,所以污染水体无法自愈,且呈现出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的趋势。因此,针对生态功能缺失/退化的水体,研发出一套生态系统修复的工艺对我国实际国情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原水体投入水体底质改良剂,待水质变清后进行水生植被种植,改善水体光补偿的条件,构建水下森林系统;
2)在水体两边构建生态拦截系统,降低水体固体悬浮物,保持水质;
3)在生态拦截系统外围构建地表径流缓冲区,用以防止风吹雨打后导致的边坡不稳定,水土流失后浑浊水污染水体。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水体底质改良剂为质量比为3:3:2:2的过氧化钙、高岭土、壳聚糖和聚丙烯酰胺。
进一步地,步骤1)中水生植被构建的方法为:根据水深种植不同的沉水植物,0.3-1m水深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微齿眼子菜,1-1.8m水深种植马来眼子菜。
进一步地,步骤2)中构建生态拦截系统的方法为:在水体外围由外至内依次设置呈阶梯状分布的一级拦截系统、二级初滤系统和三级精滤系统,各级系统之间通过跌水坎连接。
进一步地,步骤3)中构建地表径流缓冲区的方法为:在湖泊、河流或者池塘陆水交界处设置杉木桩,在杉木桩内围设置不透水围格,并在杉木桩和不透水围格之间铺设卵石。
进一步地,水下植物的种植密度为:苦草10~20株/m2,轮叶黑藻15~30株/m2,微齿眼子菜20~30株/m2,马来眼子菜10~20株/m2。
进一步地,一级拦截系统水深15-25cm并填充有鹅卵石,二级初滤系统水深30-40cm并填充有滤石,三级精滤系统水深45cm并填充有粗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85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