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热气机尾气脱氢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185280.7 | 申请日: | 2019-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15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焦宗寒;郑欣;刘荣海;杨迎春;许宏伟;郭新良;周静波;虞洪江;陈国坤;代克顺;程雪婷;何运华;宋玉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7/00 | 分类号: | B01J7/00;C01B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热气 机尾 脱氢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热气机尾气脱氢的装置及方法,包括尾气管道、燃烧器和脱氢反应器,将热气机的尾气管道从脱氢反应器中贯穿通过,利用热气机尾气的余热进行有机储氢材料脱氢反应,将空气与经脱氢反应器分离出的氢气分别通过管道通入尾气管道中,通过空气和氢气在尾气中燃烧释放热量来调整热气机尾气进入脱氢装置的温度,控制脱氢反应器中的温度保持在180~240℃之间,并通过阀门控制尾气管道流量、氢气管道流量、空气管道流量,使混合气体中氢气浓度低于4%。本发明有效利用热气机尾气的废热,利用氢气在高温富氧环境里燃烧替代电加热,提高了整个脱氢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能节约大量能源,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氢能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热气机尾气脱氢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机液体储氢技术是借助某些烯烃、炔烃或芳香烃等存在不饱和碳-碳键的储氢溶剂,通过与氢气发生可逆加氢/脱氢反应来实现氢的储存和释放。氢能发电系统主要分为制氢单元、储氢单元、脱氢单元和发电单元。制氢单元主要采用电解水产生氢气的技术,储氢单元主要采用有机液体苯环芳香烃来存储氢气,脱氢单元则是对存储氢气的有机液体中加热催化脱出氢气,发电单元则包括氢燃料电池和热气机等。有机液体储氢材料的脱氢过程是吸热过程,目前脱氢反应器加热装置采用电加热方式,电能由氢燃料电池发电提供,导致脱氢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使得燃料电池总的转换效率多在40%~50%范围内,能量从氢气转换为电能再加热使用限制了储氢系统的能量效率,同时氢气热气机排放的尾气约220℃,热气机发电效率约20%~25%,大部分能量均已热量的形式随尾气排放,大大降低了整个脱氢发电系统的能量效率,存在热气机的高温尾气能源浪费、氢燃料电池转化过高的问题,因此发明一种能利用的热气机高温尾气的脱氢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客服现有技术热气机尾气热能浪费,导致整个脱氢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热气机尾气脱氢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热气机尾气脱氢的装置,其关键在于:包括尾气管道、燃烧器、脱氢反应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脱氢反应器为水平倒置的罐体,所述尾气管道水平贯穿所述脱氢反应器,所述尾气管道进入所述脱氢反应器前还经过燃烧器,所述脱氢反应器的出口管道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上部设有脱氢氢气管道,所述气液分离器下部设有脱氢氢油管道,所述燃烧器还连接有燃烧氢气管道和空气管道,所述燃烧氢气管道一端连接所述燃烧器,另一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脱氢氢气管道接通。该方案的效果是:将热点器的高温尾气充分利用,在脱氢反应器中与待脱氢氢油进行热交换,将其加热催化脱出氢气,充分利用热气机尾气余热节约能源,脱氢产生的氢气还能再利用,用于增加进入脱氢反应器中尾气的温度,三通阀还能控制进入燃烧器中的氢气流量。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脱氢反应器的进口管道设置在其上部,所述脱氢反应器的出口管道设置在其下部,所述脱氢反应器的进口管道靠近所述尾气管道进口端设置,所述脱氢反应器的出口管道靠近所述尾气管道出口端设置。该方案的效果是:增加进入脱氢反应器的氢油的流经路程和时间,更多的进行换热,使其充分加热催化。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尾气管道在所述脱氢反应器蛇形延伸。该方案的效果是:增加尾气管道在脱氢反应器的路程,使尾气管道和脱氢反应器中的氢油充分接触,能充分利用尾气管道的热量。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脱氢反应器中设有温度传感器。该方案的效果是:便于检测脱氢反应器中的温度,保证脱氢反应器中温度在180~240℃,保持最大的脱氢效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空气管道上设有气体流量控制阀。该方案的效果是:便于控制空气进入燃烧器的流量。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脱氢反应器设有保温层。该方案的效果是:有效降低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52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