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80123.7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29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刘锋;李昂;吴建华;钱飞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C02F3/3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周敏 |
地址: | 21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污水处理 方法 | ||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对待处理污水进行处理,
所述待处理污水的易生物降解有机物/氨氮浓度比值2:1,所述的氨氮浓度为总氮浓度的90%及以上;
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反应器模块、下端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的上端相连通的第二反应器模块、下端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的上端相连通的沉降模块以及气液分离模块,
所述的第一反应器模块包括第一反应器(11)、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的缺氧反应区(14)、装填在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内的反硝化生物填料、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且位于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的上方的好氧反应区(15)、装填在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内的亚硝化颗粒污泥、位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内且位于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的上方的第一集气增压层、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相连接且与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相连通的第一进水管(12)、设置在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的曝气装置;所述的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为:好氧氨氧化菌占细菌总数的10~50%,亚硝酸氧化菌占细菌总数的百分比小于2%,其他为与所述的亚硝化颗粒污泥形成相关的共生异养菌;
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包括与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相连接的第二反应器(21)、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的下部相连接的第二进水管(22)、位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内的厌氧反应区(26)、装填在所述的厌氧反应区(26)内的厌氧氨氧化生物填料(261)、位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内且位于所述的厌氧反应区(26)的上方的第二集气增压层(25);所述的厌氧氨氧化生物填料(261)的生物膜厚度为0.2~5 mm,细菌群落结构为:厌氧氨氧化菌占细菌总数的5~40%,其他为与所述的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共生异养菌;
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的容积为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容积的10~30%;
所述的沉降模块包括与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相连接的第三反应器(31)、与所述的第三反应器(31)的上部相连接的出水管(33);
所述的气液分离模块包括气液分离器(41),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的上部相连通的排气管(45),两端分别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和所述的第一集气增压层相连通且依次穿过所述的沉降模块和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的第一升流管(42),两端分别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和所述的第二集气增压层(25)相连通且穿过所述的沉降模块的第二升流管(43),两端分别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41)的下部和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相连通且依次穿过所述的沉降模块、所述的第二反应器模块、所述的第一集气增压层和所述的好氧反应区(15)的回流管(46);
所述的第一集气增压层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集气区、分别与所述的两侧的第一集气区相连接的第一渠道,所述的第二集气增压层(25)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二集气区、分别与所述的两侧的第二集气区相连接的第二渠道,所述的第一渠道的宽度为所述的第一集气增压层直径的0.1~0.2倍,所述的第二渠道的宽度为所述的第二集气增压层(25)直径的0.1~0.2倍;
所述的第一升流管(42)和所述的第二升流管(43)的管径独立地为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直径的0.01~0.05倍,所述的回流管(46)的管径为所述的第一升流管(42)管径的1.2~2倍;
55%~65%的所述的待处理污水通过所述的第一进水管(12)进入所述的缺氧反应区(14),35%~45%的所述的待处理污水通过所述的第二进水管(22)进入所述的第二反应器(21)的底部,控制所述的第一升流管(42)、所述的第二升流管(43)内气水混合液的流速独立地为2~10m/s,控制所述的第三反应器(31)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为0.5~1.5h,控制所述的回流管(46)的流量为所述的第一进水管(12)和所述的第二进水管(22)总进水流量的1~8倍;控制所述的第一反应器(11)的好氧反应区(15)的出水的氨氮浓度不低于1mg/L,溶解氧浓度不高于所述的氨氮浓度的0.3倍,室温下的pH为7.0~7.6,游离亚硝酸浓度不低于0.01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大学,未经苏州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012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缓存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