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177432.9 | 申请日: | 2019-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6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隐宪;马鲁;花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沂市鑫洋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G01R1/2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朱智杰 | 
| 地址: | 221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易 分流器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及其应用。所述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1)、安装引脚(2)、分流器底座(11)、锰铜电阻(12)、分流器底板(13)、装配孔(21)、负载接线柱(111)、测量接线柱(112);该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结构简洁新颖,不易脱焊,电磁兼容性好,易于生产,可用于通讯系统、电子整机、自动化控制的电源等回路作限流,均流取样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流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及其应用。
技术背景
分流器就是一根短的导体,可以是各种金属或合金的,并具有连接端子;其直流电阻是严格调好的;串接在直流电路里,直流电流过分流器,分流器两端产生毫伏级直流电压信号,使并接在该分流器两端的计量表指针摆动,该读数就是该直流电路里的电流值。所谓分流,即分一小的电流去推动表指示,该小电流(mA)与大回路里的电流(1A-几十A)比例越小,电流表指示读数的线性就越好,也更精确。
虽然分流器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但是缺少了它却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他是一个小零件,往往很多时候的安装都比较随意,但是很多事故都是因为分流器脱焊引起的,因此,设计一种不易脱焊的分流器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公开一种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及其应用。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器主体、安装引脚、分流器底座、锰铜电阻、分流器底板、装配孔、负载接线柱、测量接线柱;所述分流器主体包括左右分离的两个分流器底座,两个分流器底座中间通过一块锰铜电阻连接;所述两个分流器底座的底部安装在共同的分流器底板上;所述安装引脚分别安装在分流器底板底部的两侧;所述负载接线柱和测量接线柱安装在所述每一个分流器底座上,所述测量接线柱比所述负载接线柱更靠近所述锰铜电阻。通过装配引脚上的装配孔将所述锰铜分流器装配到位,将负载的正负极导线分别连接到负载接线柱上,将正负测量导线的分别连接到测量接线柱上,测量表通过测量锰铜电阻之间的电压降换算成电流值。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洁,测量准确。
进一步的,上述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所述负载接线柱包括负载接线柱螺帽和负载接线柱底座;所述测量接线柱包括测量接线柱螺帽和测量接线柱底座。通过螺帽和底座的设计,将导线股东在接线柱上,避免了脱焊问题,同时也方便拆装,一举两得。
进一步的,上述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底板为绝缘体。底板设置为非金属的绝缘体,节省成本,降低重量,防止漏电。
进一步的,上述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引脚与所述分流器底板通过防火胶粘结在一起。通过使用耐高温绝缘的防火胶将安装引脚安装到分流器底板上,避免使用焊接等方法,安装方便。
进一步的,上述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所述测量接线柱上的导线具有绝缘外皮,引出后螺旋缠绕在一起,外面套有防磁套管。将测量导线螺旋缠绕后塞入防磁套管中,能够很好的抵抗工频磁场的干扰。
进一步的,上述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所述防磁套管为金属橡胶材质。金属橡胶既能屏蔽磁场的干扰,又有一定的柔软性,方便走线。
下面阐述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
上述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在通讯、电子、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分流器广泛用于扩大仪表测量电流范围,可用于通讯系统、电子整机、自动化控制的电源等回路作限流,均流取样检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易脱焊的锰铜分流器,结构简单实用,其接线柱通过螺帽和底座的设计,将导线夹紧固定,避免了使用焊接的方法固定,解决了焊接固定容易脱焊的问题,又容易拆装,一举两得;同时对测量导线进行了电磁屏蔽处理,提升了分流器的抗工频磁场干扰的性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沂市鑫洋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新沂市鑫洋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74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