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EED-EZH2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的确定和评价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77340.0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0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刘凯璐;闫薛;朱孔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33/22 | 分类号: | C07D333/22;A61K31/381;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赵凤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eed ezh2 相互作用 分子 抑制剂 确定 评价 | ||
本发明涉及图1所示的化合物35作为靶向EED底部的EED‑EZH2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的用途,及其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恶性淋巴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的疾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图1所示的化合物35作为EED-EZH2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用途及其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组蛋白的甲基化是介导多种基本细胞过程的重要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多梳抑制复合物2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即PRC2)具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可催化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在胚胎发育、干细胞可塑性和细胞分化等多种生物学进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PRC2由E2H2、EED和SUZ12三个关键亚基构成,E2H2是催化亚基,与EED和SUZ12形成复合物后发挥作用,EED或SUZ12的缺失都会使PRC2失活。
大量研究表明,PRC2核心组分的活性异常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恶性肿瘤的侵袭、发生和发展。在多种人类癌症中,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大肠癌、神经胶质瘤、淋巴瘤,EZH2、EED和SUZ1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EZH2的下调可以显著抑制这些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PRC2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抗肿瘤靶点。
靶向EZH2或EED-EZH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是目前研发PRC2抑制剂的两种策略。在已报道的EZH2抑制剂中,GSK126、EPZ6438和CPI-1205已进入临床试验。然而,一方面,由于EZH2抑制剂直接作用于其天然底物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结合位点,而人体内超过50种甲基转移酶中都有类似的SAM结合口袋,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的实验资源去检测化合物对其他同源蛋白的选择性;另一方面,EZH2需要与EED和SUZ12形成复合物后才能发挥催化活性,因而,通过抑制EZH2与其辅助蛋白(如EED)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抑制EZH2的催化活性,同时,由于EZH2蛋白-辅助蛋白相互作用位点的特异性远高于其与SAM结合位点的特异性,故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抑制剂可以解决该化合物的选择性难题。2013年,哈佛医学院的WoojinKim等人根据EZH2与EED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种EZH2环肽类化合物(stapled peptide),选择性抑制EZH2与EED的结合,促进PRC2多个组分的降解,进而抑制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相比EZH2抑制剂,该环肽类化合物不仅对依赖EZH2催化活性的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一些虽然依赖EZH2但是不依赖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的肿瘤细胞(如基底样恶性乳腺癌、雄激素抵抗性恶性前列腺癌等)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因而,极大地扩大了PRC2复合物抑制剂的应用范围。然而,由于多肽类化合物通常存在细胞渗透能力低、代谢稳定性差和制备昂贵等缺点,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此相反,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通透性好、代谢稳定性高和制备难度低等特点,有效弥补了多肽类化合物的不足。因此,特异性靶向EED-EZH2相互作用的高活性、高成药性小分子抑制剂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以为多种依赖于EZH2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EED与EZH2的相互作用界面(顶部和底部)均可以作为PPI抑制剂的靶点。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员已经发现了多个靶向EED顶部的PPI抑制剂并确定了共晶复合物结构,而目前,靶向EED底部的PPI抑制剂却很少。
综上所示,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靶向EED底部的PPI小分子抑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解决上述难题,通过虚拟筛选结合生物学评价,发现了一种靶向EED底部的新型EED-EZH2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并测定了其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Toledo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由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EED-EZH2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35,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图1所示的化合物35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药物中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73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