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方便布线的缆线槽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5703.7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0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玉霞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文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5 | 代理人: | 王英环 |
地址: | 51008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便 布线 缆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便布线的缆线槽,涉及线槽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槽体和槽盖;槽体内安装有分线器;分线器包括一设置在槽体内的U型槽板,U型槽板内设有多个分线卡板,U型槽板的开口端设有一顶端卡板;分线卡板和顶端卡板之间形成多个容纳线缆通过的第一通道,相邻两分线卡板之间形成多个容纳线缆通过的第二通道。本发明通过分线卡板和顶端卡板形成容纳线缆通过的通道,不仅实现对缆线进行分隔安装,同时利用通道以及分线卡板和顶端卡板的弹性作用实现对缆线的固定,同时利用分线卡板和顶端卡板的分隔作用,对缆线进行架空设置,使得缆线间产生足够的间隙,便于线槽内缆线的散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线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方便布线的缆线槽。
背景技术
线槽又名走线槽、配线槽、行线槽,用来将电源线、数据线等线材规范的整理,固定在地面、墙面或者天花板上的建筑材料。常见的线槽的内部都只有一条通道,所以要么一条线槽只装入一种线材,浪费空间浪费资源。要么就各种线材混合装入,但不同线材之间可能会互相影响。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4426098A,公开了一种多用线槽,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的槽盖和槽座,所述槽座中设置有隔板;其利用隔板将使一个线槽能安装多种线材而减少互相之间的影响。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208445238U,公开一种能够满足IP54密封等级要求的新型车下线槽,该线槽结构能够克服公知在先公开技术存在的缺陷,以期达到更高的密封性能,同时实现整体拆装、检修维护方便和线缆不易变形与折损的目的。线槽通过至少一组U型架安装于车体底部。其中,线槽主要包括有,相互卡扣连接的、通长结构的线槽体和线槽盖;沿辅设线缆的方向,在线槽体中设置有若干个隔板而分隔出数个通槽;在通槽内壁上设置有夹持垫片;在线槽体和线槽盖外部,夹持有一组用于密封的上夹板、下夹板。
上述公开的线槽均存在如下缺点:(1)其对缆线的分割成的区间少,对线槽的利用率低;(2)不能实现对缆线分隔的同时,对缆线进行固定;(3)通过隔板的方式,不利于位于内层区域的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布线的缆线槽,以解决了上述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方便布线的缆线槽,包括槽体和槽盖;所述槽体内安装有分线器;所述分线器包括一设置在槽体内的U型槽板,所述U型槽板内设有多个分线卡板,所述U型槽板的开口端设有一顶端卡板;所述分线卡板和顶端卡板之间形成多个容纳线缆通过的第一通道,相邻两所述分线卡板之间形成多个容纳线缆通过的第二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为一U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板的两端侧分别设有一槽道,所述槽道的底部设有一矩形开口,所述矩形开口沿其长度方向包括若干圆形开孔;所述分线卡板包括多个依次相连一体成型的“S”型分线单元板,所述分线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设有可沿矩形开口上下移动的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端部螺纹连接有一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内设有一与螺纹柱活动配合的螺纹通孔,所述限位螺母的端部设有与圆形开孔相配合的螺纹管,所述螺纹管与圆形开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的底部两侧设有凹槽,所述槽体的两内侧壁的底端靠近所述凹槽处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槽体的两内侧壁的顶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卡槽正上方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槽体的两外侧壁分别对称设有两第三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顶端卡板包括多个依次相连一体成型的“S”型分线单元板,所述顶端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端部设有一V型卡板,所述V型卡板的外侧设有一与第二卡槽相配合卡接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板的两侧底端分别设有一卡钩,所述卡钩包括连接在槽道底端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连接有一抵接在凹槽底端的基块,所述基块的顶部连接有一与第一卡槽相卡接配合且可弯曲的弹性卡块,所述弹性卡块与固定板形成一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玉霞,未经刘玉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57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