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挤丝光固化与烧结成型的玻璃3D打印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70303.7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3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冯云鹏;胡敏;程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3B19/06 | 分类号: | C03B19/06;C03B19/00;B29C64/106;B29C64/379;B33Y10/00;B33Y40/00;B33Y7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丝光 固化 烧结 成型 玻璃 打印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挤丝光固化与烧结成型的玻璃3D打印装置及方法,属于工业设计和玻璃材质3D制造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使用超声振荡器将原料均匀混合;低粘度原料采用管状405nm波长紫外LED灯进行半固化;通过气压控制高粘度原料的挤出速度,并采用圆环形405nm波长紫外LED灯进行二次固化;固化好的成型体继续进行干燥、脱脂和烧结,得到成型玻璃体。所述设备包括:打印设备,用于原料制备和成型;烧结设备,用于玻璃体的烧结成型。本发明公开的3D打印装置和方法,提供了一种复杂形状玻璃体的快速制造技术和可执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固化立体成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挤丝光固化成型的玻璃3D打印以及烧结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材料作为现代信息显示、新能源、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对玻璃的性能、成分和制造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现代玻璃材料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高度配合。传统的玻璃生产工艺是将硅酸盐等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无气泡的玻璃液,再经过人工成形或机械成形,最后退火处理得到玻璃制品。由于人工操作的不准确性,以及对工人专业要求比较高,玻璃成品率较低;机械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虽然能得到保证,但成本大,无法满足小批量定制产品。近年来,3D打印技术以高材料利用率、装置便捷、高灵活性、高效率、低成本等优点,逐渐从研究领域走向工业生产甚至日常生活。
目前3D打印的主要是金属、树脂、塑料和陶瓷等可粘合的材料,玻璃材料由于其熔点高,液态玻璃固化成型需要保温、退火等步骤,需精确控制温度避免炸裂,因而加工难度大。传统的3D打印机,如熔融沉积成型(FDM)利用玻璃熔丝逐层累积打印玻璃体,需要不停加热保证玻璃呈熔融状态,玻璃熔丝不能中断因而打印玻璃体形状有限,同时,打印的玻璃体精度不高,表面凹凸不平;选择性激光烧结/熔化(SLS/SLM)采用激光将玻璃粉末逐层烧结或熔化成型,打印的玻璃体疏松多孔、不透明,层间应力分布不均匀;光固化立体成型(如SLA/DLP)打印速度慢,打印效果受树脂中二氧化硅粉末浓度影响,浓度高则树脂流动性差,无法准确成型,浓度低则烧结前后的玻璃体收缩率高。因此,3D打印技术应用在玻璃器件的制造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3D打印机在玻璃材料制造上的不足,提出一种挤丝光固化式玻璃3D打印方法和设备,同时本发明还包括玻璃烧结装置,打印好的玻璃体直接移送到旁边进行干燥、烧结,实现玻璃制品的批次制造。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挤丝光固化与烧结成型的玻璃3D打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光敏树脂与二氧化硅粉末混合,得到均匀混合物;
(2)通过流量控制器将混合物从储液池中匀速输送到存储模块,同时,在输送途中施加紫外光使混合物半固化;
(3)将存储模块中的半固化混合物挤压到打印喷头,通过喷头上的紫外光灯实现二次固化;
(4)打印好的成型体移送到旁边的箱体进行干燥、脱脂和烧结,最终得到玻璃成品。
一种挤丝光固化与烧结成型的玻璃3D打印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1)打印设备,用于原料的制备和打印成型;
(2)烧结设备,用于打印体的干燥、脱脂和烧结。
与市面上现有3D打印设备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相较传统FDM打印机,不使用熔融液态玻璃而使用光敏树脂和二氧化硅粉末混合物挤出,利用紫外光两次固化,避免了成型过程中温度控制的难题,同时,采用气压控制挤出速度和挤出量,可有效提高打印精度;相较SLS和SLM打印机,不需要高能激光作为光源,设备成本低;相较SLA和DLP打印机,打印速度显著提高。成型设备和烧结设备一体化,减少了玻璃体制造整体运作时间,实现批量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03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