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盐碱地区火力发电厂接地线焊接的防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70137.0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9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兰发家;庞继勇;刘建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邢腾 |
地址: | 250102 山东省济南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盐碱 地区 火力发电厂 接地线 焊接 防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厂建设中的防腐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地区火力发电厂接地线焊接的防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绕焊头与接地线的分界处区域均匀热镀锡;在焊头及其周围的接地线上涂刷两遍环氧沥青漆;用热缩套管将焊头以及沥青漆涂刷处完全包裹住,用热风枪烘烤热缩套管完成热缩处理。通过对焊头区域的热镀锡、加大涂刷长度以及加装热缩套管,改善了焊头周围的焊接缺陷、扩大了防腐区域,极大提高防腐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厂建设中的防腐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地区火力发电厂接地线焊接的防腐方法。
背景技术
电气一次主接地网施工过程中软铜绞线与软铜绞线之间、软铜绞线与接地极之间、软铜绞线与接地扁钢之间连接需要进行放热焊。放热焊也叫热熔焊或者火泥焊,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铜溶液,并释放出高热量再经冷却成型完成焊接的一种方法。
此过程极易使铜绞线原有的较高耐腐蚀能力、良好超载能力以及热稳定性受到影响,加之盐碱地区的腐蚀性较强,铜绞线被深埋于土中本身就会缓慢地与盐碱土质发生化学反应,其放热焊口区域极易加速反应,长时间过后部分区域接地线可能出现断裂或者被腐蚀溶解。现有的防腐措施一般采取在放热焊口处涂刷醇酸红丹防锈漆、铁红醇酸防锈漆或环氧漆,然而防腐效果并不理想,在土质恶劣的环境下,每年都需要重新检修维护。
另外一次主接地网均需深埋至-0.8m以下,厂房表面均为混凝土地面,如想再进行防腐整改和处理,需将混凝土地面破坏,造成极大的维修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区火力发电厂接地线焊接的防腐方法,防腐效果好,降低接地网维护、检修工作量及经济成本。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盐碱地区火力发电厂接地线焊接的防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绕焊头与接地线的分界处区域均匀热镀锡;
S2)在焊头及其周围的接地线上涂刷两遍环氧沥青漆;
S3)用热缩套管将焊头以及沥青漆涂刷处完全包裹住,用热风枪烘烤热缩套管完成热缩处理。
上述步骤S1中,所述热镀锡的方法为:
S1.1)确保焊头降温至空气温度后静置至少30分钟;
S1.2)用干纱布轻擦待热镀锡区;
S1.3)以焊头与接地线的分界处为起点开始镀锡,所形成的锡面轴向长度为2~4mm;
S1.4)以焊头与接地线的分界处为中心进行镀锡一圈,所形成的锡面轴向长度为8~15mm;
上述步骤S2中,所述沥青漆自焊头与接地线的分界处起的涂刷长度为150~200mm;涂刷前用纱布轻擦待涂刷表面;每次涂刷完后用都需用纱网式防尘罩罩住涂刷处并等待沥青漆自然干燥凝固。
上述步骤S3中,所述热风枪的烘烤温度不高于192℃;当在180~192℃下烘烤热缩套管时,应分数次烘烤且每次烘烤时间不可超过2分钟、时间间隔为10~15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焊头区域的热镀锡、加大涂刷长度以及加装热缩套管,改善了焊头周围的焊接缺陷、扩大了防腐区域,极大提高防腐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实施例是位于东营市某沿海区的电厂建设工程,该沿海区盐碱地特征十分明显,以往接地网1年左右必须检修维护,费时费力,十分耽误厂区的正常作业。使用本实施例的防腐方法施工后,检修的周期延长至20个月,焊头表层轻微腐蚀,只需表面清理后重新涂刷防腐层即可,整体维护周期延长至3年,工作量极大减少,节约工期成本。
一种盐碱地区火力发电厂接地线焊接的防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01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禁控制方法及系统、智能设备
- 下一篇:一种具有挡浪功能的海港水交换通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