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作业可控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65632.2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20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桂臣;毕瑞阳;孙长伦;许嘉徽;梁巨理;荣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1/18 | 分类号: | E21C41/18;E21C37/12;E21C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薛茹丹 |
地址: | 221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业 可控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 方法 | ||
1.一种作业可控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沿空巷道(18)原有的支护基础,在回采工作面(19)回采前,超前工作面沿巷道(18)的延伸方向在岩层(14)内等间距地开设多个钻孔(1),钻孔(1)从直接顶(2)倾斜地延伸到其上端的基本顶(3)内部;
S2:在第一个钻孔(1)下方安装冲击波装置(4),冲击波装置(4)包括封孔器(5)、推杆(6)和冲击波产生器(7),冲击波产生器(7)设置于推杆(6)的上端,冲击波产生器(7)和推杆(6)的外径均小于钻孔(1)的孔径;封孔器(5)套装于推杆(6)的外部,封孔器(5)的外径与钻孔(1)的孔径相适配,封孔器(5)下方设置有连通封孔器(5)与推杆(6)之间的腔体的注水口(8),注水口(8)的一侧设置用于检测水压的水压监测表(9);冲击波装置(4)外接操作台(10),操作台(10)上设有数据显示器(11)、波形显示器(12)和用于控制冲击波装置(4)的操作键(13);
接通冲击波装置(4)的电源,通过操作键(13)将推杆(6)的角度调整至与钻孔(1)的倾斜角度相适配,顶升推杆(6)将冲击波产生器(7)送至钻孔(1)底部,并使封孔器(5)与孔口密封配合;
S3:通过注水口(8)向钻孔(1)内注水,注满后启动冲击波产生器(7),通过操作键(13)控制冲击波的产生方向,使冲击波沿巷道(18)延伸方向进行冲击,在钻孔(1)的两侧产生冲击波;通过操作台(10)上的波形显示器(12)判断岩层(14)的破碎情况,开始阶段岩层(14)逐渐产生裂缝,通过注水口(8)持续恒定的向钻孔(1)内低压注水,水沿着冲击波产生的裂缝进入岩层(14)深部,并将冲击波耦合到岩层(14)内;
S4:冲击波产生器(7)在钻孔(1)底部重复加载使岩层(14)产生疲劳至破碎并达到一定的破碎范围后,根据数据显示器(11)上显示的此时的冲击波的延伸范围,利用冲击波的波阵面结构,将推杆(6)收缩至合适的作业段使冲击波产生器(7)进行下一阶段的作业,直至推杆(6)收缩至孔口处,则完成第一个钻孔(1)的冲击作业;
S5:从第一个钻孔(1)中将推杆(6)和冲击波产生器(7)抽出,重复步骤(2)~(4)进行下一个钻孔(1)的作业,根据波形显示器(12)、数据显示器(11)的显示,通过操作键(13)对冲击波产生器(7)进行控制,使当前钻孔(1)冲击波的破碎范围与前一个钻孔(1)的冲击波破碎范围重合;直至完成所有的钻孔(1)作业;
S6:所有进行冲击波破碎作业后的钻孔(1)贯通形成一条预裂切缝(15),岩层(14)在预裂切缝(15)处发生剪切破断;预裂切缝(15)不断向前作业,切顶卸压工作也不断向前进行;
S7:工作面推过后,及时布置单体支架(16)进行临时支护,采空区(17)岩层(14)迅速沿预裂切缝(15)结构面垮落形成巷帮,充分压实后,逐步回撤单体支架(16),并对矸石巷帮进行喷浆密闭处理,完成其中一段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作;
S8:重复步骤S1~S7 ,完成整条巷道(18)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作业可控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的钻孔(1)需超前工作面30m进行,钻孔(1)与煤层顶板(20)之间的夹角为75度,孔径为75mm,相邻钻孔(1)之间的间距为2m,钻孔(1)底部打入岩层(14)的基本顶(3)顶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作业可控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方法,其特征在于,冲击波产生器(7)的破碎半径为1m;推杆(6)每次作业的收缩距离为0.8~1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作业可控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水压控制在0.3~0.5MP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作业可控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冲击波产生的作用力在数十微秒内由零骤增,再经数百微秒又重新衰减到零,此过程为一次加载作业周期,可控冲击波单次加载作业时间为0.3~0.6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563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