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变镁合金板材织构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62119.8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9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周涛;时来鑫;胡励;吕胡缘;陈强;葛文俊;刘雷;陈家明;陈昌毅;郎萌葳;杨明波;万元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F1/06 | 分类号: | C22F1/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变 镁合金 板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变镁合金板材织构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高温异步轧制,将镁合金板材在500~550℃下进行多道次异步轧制,单道次压下量为20~50%,将镁合金板材轧至2mm及以下,异步轧制总应变量不低于60%;S2,单道次弯曲变形,将S1获得的镁合金板材重新加热至500~550℃,保温1~3min,进行异步终轧,压下量为3~10%;利用轧辊与镁合金板材之间的摩擦力使镁合金板材通过弯曲模具中的弯曲通道,产生单道次弯曲变形,弯曲通道的转角角度为100~130°,转角半径为6~10mm;S3,退火,退火温度为250~400℃,退火时间为30~90min。其能够实现镁合金板材由典型的基面织构转变为非基面织构,提高生产效率,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镁合金板材的制备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镁合金板材塑性变形,具体涉及一种改变镁合金板材织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变形镁合金板材由于具有低密度、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 阻尼减震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可用作笔记本电脑、手机、家用电器等产品的壳体,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然而较差的室温成形性能一直是限制变形镁合金板材应用的瓶颈问题,其根源在于:镁合金板材在普通轧制变形时容易形成强烈的基面织构,具有基面织构的镁合金板材在二次成形时,基面滑移系因处于硬取向而难以启动。特别是当沿板材法向ND方向施加压应力时,拉伸孪生也不能发生,使成形性能进一步恶化。因此,削弱板材基面织构、甚至改变板材织构类型是提高镁合金板材后续塑性变形能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高温轧制可以有效地激活非基面位错,使得在退火过程中形核的再结晶晶粒具有随机取向,从而有助于镁合金板材基面织构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板材的室温成形性能。此外,异步轧制由于上下两轧辊的线速度有差异,会在板材中产生搓轧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镁合金板材的晶粒发生偏转,但是其偏转角度通常在±15º以内,因此,异步轧制镁合金板材仍表现为基面织构特征。有学者研究发现,多道次弯曲变形不仅可以细化晶粒,还可以减弱基面织构强度。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利用以上塑性加工工艺仍难以摆脱基面织构的束缚。
为了进一步改进镁合金板材织构,国内外学者将大应变剪切变形引入到模具或装置中,从而开发出了一些新的大塑性变形工艺。目前,最为典型的是等径角挤压(ECAP)、等径角轧制(ECAR)工艺,他们都是通过转角处的大应变剪切变形,使晶粒发生偏转,从而改变织构。其中,ECAR对于制备大尺寸薄板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采用ECAR工艺研制高塑性变形镁合金板材时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模具中引入大应变剪切变形,对设备能力、模具材质和性能的要求较高;2、由于大应变剪切变形对镁合金板材的塑性有较高要求,一般只适用于塑性相对较好的、强度较低的镁合金板材,而对于高强度镁合金板材,通常难以顺利完成ECAR变形过程;3、为了更好地改善镁合金板材的织构,通常需要多道次循环ECAR变形,导致模具反复拆装,从而生产效率显著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变镁合金板材织构的方法,其能够实现镁合金板材由典型的基面织构转变为非基面织构,提高生产效率,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镁合金板材的制备加工。
本发明所述的改变镁合金板材织构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高温异步轧制,将镁合金板材进行多道次异步热轧,轧制温度为500~550℃,单道次压下量为20~50%,将镁合金板材轧至2mm及以下,其中异步轧制总应变量不低于60%;
S2,单道次弯曲变形,将S1获得的镁合金板材重新加热至500~550℃,保温1~3min,进行异步终轧,压下量为3~10%;利用轧辊与镁合金板材之间的摩擦力使镁合金板材通过弯曲模具中的弯曲通道,产生单道次小应变弯曲变形,弯曲通道的转角角度为100~130°,转角半径为6~10mm;
S3,退火,退火温度为250~400℃,退火时间为30~9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未经重庆理工大学;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21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液口清洁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急救且带有周转结构的担架车